關鍵詞:內切纖維素酶 異源表達 結合區(qū) 酶學性質
摘要:從梧桐腐枝上分離到一株可降解纖維素的細菌菌株,發(fā)現(xiàn)克隆于該菌株的內切纖維素酶基因(egt)結合區(qū)部分缺失(8 bp),導致移碼并提前終止,全長1 146 bp,編碼381個氨基酸,分子量為40.06 kD.克隆含有完整結合區(qū)的基因(eg),通過酶學性質研究,表明兩者均僅具有羧甲基纖維素鈉活性,纖維素酶EGT和EG的最適反應溫度分別為45 ℃和55 ℃,EGT更加耐高溫.最適pH均為7.0,都具有較好的pH穩(wěn)定性. Mn^2+、Fe^2+對兩者具有激活作用,Zn^2+、Ca^2+、K ^+、NH4^2+ 和Mn^2+對其都具有抑制作用.EGT的 K m=3.09 mg/mL,比酶活為98.4 U/mg;EG的 K m=8.654 mg/mL,比酶活為53.53 U/mg. EGT結合區(qū)的部分缺失導致酶與底物的親和能力更好,同時比酶活提高183%,水解能力更強.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雜志要求:
{1}同一作者同一年份的篇目以小寫的“a,b,c”加以區(qū)分并注意與夾注相統(tǒng)一,如(程工1998a),(程工 1998b)。
{2}本刊實行三審定稿制,取舍稿件重在學術水平。
{3}請勿一稿多投,自投稿之日起1個月內未收到采用意見,作者可自行處理。
{4}來稿子標題的層級序號。標題層次不宜太多,建議文內標題層次為四級:一、(一)、1.、(1)。
{5}務必提供第一作者的情況簡介。作者簡介一般包括工作單位、專業(yè)職稱、郵政編碼和聯(lián)系方式(電子信箱和電話)等。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