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碳匯 減貧 生態(tài)補償 感知價值 結構方程模型
摘要:伴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深化和森林碳匯項目時間的深入,項目實施區(qū)域農戶在森林碳匯項目實施、持續(xù)發(fā)展中的主體作用日益突出。農戶對實施森林碳匯項目開發(fā)的價值評判決定其行為態(tài)度,在實現應對氣候變化與減貧雙贏中起著關鍵性作用。文章借鑒感知價值理論構建了農戶森林碳匯扶貧效應感知價值理論模型,基于典型民族地區(qū)抽樣調查數據,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實證檢驗了農戶對森林碳匯項目開發(fā)扶貧效應感知價值與其支持項目后期運營意愿的關系。研究結果顯示:(1)大規(guī)模造林再造林項目開發(fā)取得較為明顯的扶貧效應,包括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2)農戶對森林碳匯扶貧開發(fā)利大于弊的贊成率為72.56%,農戶愿意支持森林碳匯項目后期運營的贊成率為69.82%,利大于弊的感知價值對農戶支持項目后期運營的意愿具有顯著正向作用;(3)感知利益和感知風險直接影響森林碳匯扶貧效應感知價值。其中,感知利益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影響程度依次為感知經濟利益〉感知社會利益〉感知生態(tài)利益,農戶對觸及自身切身利益的森林碳匯扶貧開發(fā)經濟利益感知最高,尤其是對森林碳匯項目開發(fā)對外來投資引入的最為敏感。感知風險具有顯著負向影響,影響程度依次為感知情境風險>感知心理風險>感知經濟風險,鑒于長期、大面積的林業(yè)生態(tài)建設衍生負面影響日趨擴大和農戶對近期、客觀風險感知的敏感性使得農戶對情景風險的感知最為強烈。
南方經濟雜志要求:
{1}作者簡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別、籍貫、工作單位、職務職稱、學歷和研究方向。
{2}文章內容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可靠、論述清楚、文字簡練。
{3}稿件篇名(題目)應簡明、具體、確切,能概括文章的特定內容,符合編制題錄、索引和檢索的有關規(guī)則,并控制在20個字以內。
{4}詳細文獻出處作為參考文獻列于文后,以作者、出版年份、書名(或文章名)、出版地點、出版單位(或期刊名)排序。
{5}關鍵詞是表述論文中心內容且具有實質意義的詞匯,一般為3~8個,以分號分隔.盡量采用《漢語牛題詞表》或各專業(yè)豐題詞表提供的規(guī)范詞。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