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拔罐 醫(yī)學史 體表刺激療法
摘要:拔罐療法是最古老的醫(yī)療實踐技術之一,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xiàn)在公元前1552年的古埃及埃伯斯紙草書中。古希臘的醫(yī)者也慣用拔罐療法,并常常與放血療法結合使用,希波克拉底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對拔罐治療的描述最多,介紹最為詳盡。古羅馬的蓋倫也是拔罐療法的積極倡導者,親自為病患拔罐治療。之后拔罐療法傳入阿拉伯和波斯地區(qū)。中國古代典籍中亦稱拔罐為角法,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已有關于角法治病的記錄,后世對拔罐所用的器材材質(zhì)及主治病證不斷進行發(fā)展和擴大。清代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詞,近代以來其臨床應用不斷得到拓寬。作為源于生物本能的體表刺激療法中的一種,拔罐療法曾盛行于其他文明古國,但只有中國將以針灸、推拿、刮痧、拔罐為代表的體表刺激療法發(fā)揮到了極致。
陜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雜志要求:
{1}引文標示應全文統(tǒng)一,采用方括號上標的形式置于所引內(nèi)容最末句的右上角,引文編號用阿拉伯數(shù)字置于半角方括號中,如:“……模式[3]”。
{2}文稿的著作權屬于作者,文責自負。
{3}摘要中不得使用圖、表、公式、分子式、化學結構式,不得引用參考文獻。
{4}為了方便編輯部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投稿時請附作者信息,包括第一作者的姓名、單位、詳細地址、郵政編碼、電話號碼和郵箱,以及其他作者的單位。
{5}基金項目請注明文章相關課題的基金來源及編號。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