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脊髓損傷 運動功能 運動訓練 大鼠
摘要:目的觀察不同訓練方式對脊髓損傷大鼠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45只,設正常組大鼠6只,其余39只大鼠進行脊髓損傷模型制作(采用改良Alien’S撞擊法制作T9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模型),剔除造模后死亡的9只大鼠,余下30只脊髓損傷大鼠隨機分成7d對照組、35d對照組、減重平板組、游泳組和轉籠組5組,每組6只大鼠。其中減重平板組、游泳組和轉籠組損傷后第8天開始運動訓練,30min/d,共4周。于不同時間點采用斜板試驗、改良Tarlov評分、BBB評分對各組進行運動功能評定。損傷后35d,通過光鏡和電鏡觀察脊髓及腓腸肌形態(tài)變化,計算肌纖維橫截面積和直徑大小。結果①減重平板組和游泳組在訓練后各時間點的運動功能評分較7d對照組和35d對照組均顯著增加(P〈0.05),且2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轉籠組與7d對照組和35d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②光鏡及電鏡觀察顯示,減重平板組經(jīng)過4周的訓練,損傷部位脊髓水腫消退明顯,細胞空泡變性明顯減輕,神經(jīng)元和膠質細胞形態(tài)趨于完整,神經(jīng)纖維增生也較明顯,改善情況較其他各組更為顯著。③減重平板組肌肉橫截面積和直徑分別為(55.34±14.46)μm2和(8.32±0.99)μm,接近正常組的(55.49±13.84)μm2(8.37±1.13)μm(P〉0.05),游泳組肌肉橫截面積和直徑分別為(46.05±8.50)μm2(7.68±0.76)μm,與對照35d組的(36.16±12.84)μm2(6.62±1.33)μm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轉籠組的肌肉橫截面積和直徑[(39.83±8.35)μm2(7.19±0.68)μm]與35d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3種訓練方式均能不同程度地促進脊髓損傷大鼠運動功能及神經(jīng)肌肉功能的恢復,減重平板訓練和游泳訓練效果優(yōu)于轉籠訓練?
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要求:
{1}摘要要求有中、英文摘要,編寫應符合GB /T6447-1986 的規(guī)定。
{2}作者投稿必須保證原創(chuàng),不得一稿多投,投稿者文責自負。
{3}層次標題是對本段、本條主題內容的高度概括。各層次的標題應簡短明確,同一層次標題的詞組結構應盡可能相同。層次標題的編號采用阿拉伯數(shù)字,即1,1.1,1.1.1,1.1.1.1。一般不超過4級。
{4}參考文獻應引自正式出版物,作者須親自閱讀,在稿件的正文中依其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shù)字加方括號在段末上角標出。
{5}參考文獻表應列在文后,并按文中引用的先后順序編號列出,將序號置于方括號內。未公開發(fā)表的資料一般不宜引用。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