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成AV在线下载|亚洲精品视频在线|久久av免费这里有精品|大香线蕉视频观看国产

    <style id="akiq1"><progress id="akiq1"></progress></style><label id="akiq1"><menu id="akiq1"></menu></label>

          <source id="akiq1"></source><rt id="akiq1"></rt>

          地震心得體會模板(10篇)

          時間:2023-03-08 15:39:4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地震心得體會,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地震心得體會

          篇1

          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災難這面鏡子前,有人看見生命的渺小與脆弱,有人看見生命的頑強與偉大;有人看見名利與權力的卑微;更多人選擇及時行善,“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

          我們的確需要一場心靈重建。它與地震災區(qū)的災后重建同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它決定了今后我們能否真正劫后重生。悲劇和血淚應該凈化我們的靈魂,應該改變我們的價值觀和方法論。

          8級地震不是人人都能經(jīng)歷,但是人人都處在“風險社會”當中:貧富分化;sars、艾滋病、性病等高強度傳染病暴發(fā)和流行;生態(tài)惡化及災害應對機制落后;危機預警和監(jiān)控機制欠缺;行敗以及監(jiān)控漏洞。等等。在這樣的“風險社會”當中,沒有人是絕對安全的,每個人都與另一個遙遠的漠不相關的人緊緊關聯(lián)著,“我”就包含在人類這個概念里。

          在這里,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它快樂的源泉在哪里?它的意義和價值在哪里?在巨大的災難面前你會發(fā)現(xiàn),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親情、友情,莫過于我能為他人做些什么,莫過于真、善、美,莫過于悲憫與大愛。它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不在于我從世界得到了什么,而在于我能為他人付出些什么。

          愛要趁早,責任在當下。從美國到中國,慈善的趨勢是:捐錢越來越早,往往剛富就捐,許多人在壯年就把大部分財產(chǎn)捐出去,以便更好地監(jiān)督善款的使用。不要等年老時或者等財富萬貫時才行善,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都那么偶然,一些人也許等不到年老,一些人等到年老時已無力監(jiān)督善款善用。

          災難往往猝不及防,但是地震中巍然矗立的“最牛希望小學”,卻以鐵一樣的事實告訴人們:只要在平時堅守良心、愛、責任與專業(yè)精神,平時的“點滴之力”可賽過關鍵時刻的千軍萬馬,賽過災難面前傾國傾城的努力!“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八個字,經(jīng)過災難的擦拭,力拔千鈞。

          篇2

          一、地震的危害

          地震是地球上所有自然災害中給人類社會造成損失最大的一種地質災害。破壞性地震,往往在沒有什么預兆的情況下突然來臨,大地震撼、地裂房塌,甚至摧毀整座城市,并且在地震之后,火災、水災、瘟疫等嚴重次生災害更是雪上加霜,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據(jù)統(tǒng)計,全球每年要發(fā)生500萬次左右地震,雖然大部分地震因為發(fā)生在海洋或地殼深處或是由于震級太小而不被人感覺到,但每年仍有不少地震給震區(qū)人民帶來巨大的生命財產(chǎn)損失,僅上個世紀以來,全世界就有120多萬人死于地震,幾乎每個地方都受到過地震的侵擾。

          二、地震基礎知識

          震源:發(fā)生地震的地方。由于地震的發(fā)生,往往是地震發(fā)生處一定區(qū)域范圍內(nèi)的巖石突然破裂引起的,所以實際上震源是一個區(qū),但在我們進行研究時,為了方便起見,理論上常把震源看成一點。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地震時,在地面上受破壞最嚴重的地區(qū)稱極震區(qū)。

          震源深度:震源與震中之間的直線距離。

          震中距離:在地面上,震中到觀測點(如地震臺)的距離。

          發(fā)震時刻:發(fā)生地震的時刻。

          地震波:發(fā)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或內(nèi)部傳播的彈性波稱為震波。地震波包括縱波P和橫波S,縱波比橫波傳播速度大,因此在一次大震發(fā)生時,稍遠處的人們會先感到上下顛,然后是左右晃。

          地震能量:指發(fā)生地震時釋放出來的彈性波能量。

          震級:按一定的微觀標準,根據(jù)地震圖上所記錄的最大振幅,考慮到地震波隨距離和深度的衰減情況所得到的表示地震大小的量度。

          烈度:按一定的宏觀標準,表示地震對地面影響和破壞程度的一種量度。我國使用十二度烈度表。

          三、地震前兆現(xiàn)象

          地震前兆異常是地震預報的基礎,根據(jù)震例經(jīng)驗總結,地震前兆異常現(xiàn)象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大小動物,驚恐不安。

          較強的地震發(fā)生之前,在震區(qū)的一定的范圍內(nèi)的各種動物都會發(fā)生反常的行為叫做動物異常。這是由于動物在進化過程中保留了一些對地震非常敏感的器官,如蛇對外界紅外線非常靈敏,能夠分辨0.1℃變化,狗和豬的嗅覺非常靈敏等。震前在震中區(qū)會溢出熱量、紅外線和各種氣體,因此有很多動物對地震有反應。

          2、井水升降、翻花打旋。

          因為井水與地下構造相連,震前在地應力作用下會產(chǎn)生翻花冒泡打旋等異常現(xiàn)象;此外在斷裂面的磨擦下,使巖石中一部分元素溶解于水,因而使水變色為味,如Fe2O3離子能使水變紅(鐵銹),F(xiàn)e2O3的離子使水變黑,Cu離子使水變綠等。

          3、地裂崩塌、地氣地霧。

          地裂縫、地氣、地霧也是地震宏觀前兆之一。由于地巖石斷裂應力的作用影響到地表,會在地面上形成較大較多的裂縫,地下巖層中賦存的氣體上溢至地表所致。

          4、地聲隆隆、地光閃閃。

          在較大地震發(fā)生時,在震源附近的斷裂由于磨擦和壓電效應而產(chǎn)生聲音和火光叫作地聲地光。地聲較普遍,而地光一般發(fā)生在≥5.0級地震的情況下,如唐山地震時,人們看到3—4米高火狀地光,持續(xù)約10分鐘之久。

          5、八月飛霜、嚴冬花艷。

          在地震之前,植物也會出現(xiàn)異常,如唐山地震前,犁樹開了兩次花,海城地震前冬天杏樹也有開花的現(xiàn)象,說明植物對地震也有很強烈的反應。形成原因主要有:(1)在斷裂附近的樹木,由于構造的應力和熱量,溫度升高使樹開花,一般呈帶狀片狀;(2)電磁效應與生物機理也有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電磁效應能夠促使植物生長;(3)由于暖冬現(xiàn)象,氣候變暖,使樹木二次開花,植物異常對應地震,一般要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屬中長異常期。

          四、防震減災常識

          篇3

          一、地震的危害

          地震是地球上所有自然災害中給人類社會造成損失最大的一種地質災害。破壞性地震,往往在沒有什么預兆的情況下突然來臨,大地震撼、地裂房塌,甚至摧毀整座城市,并且在地震之后,火災、水災、瘟疫等嚴重次生災害更是雪上加霜,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據(jù)統(tǒng)計,全球每年要發(fā)生500萬次左右地震,雖然大部分地震因為發(fā)生在海洋或地殼深處或是由于震級太小而不被人感覺到,但每年仍有不少地震給震區(qū)人民帶來巨大的生命財產(chǎn)損失,僅上個世紀以來,全世界就有120多萬人死于地震,幾乎每個地方都受到過地震的侵擾。

          二、地震基礎知識

          震源:發(fā)生地震的地方。由于地震的發(fā)生,往往是地震發(fā)生處一定區(qū)域范圍內(nèi)的巖石突然破裂引起的,所以實際上震源是一個區(qū),但在我們進行研究時,為了方便起見,理論上常把震源看成一點。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地震時,在地面上受破壞最嚴重的地區(qū)稱極震區(qū)。

          震源深度:震源與震中之間的直線距離。

          震中距離:在地面上,震中到觀測點(如地震臺)的距離。

          發(fā)震時刻:發(fā)生地震的時刻。

          地震波:發(fā)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或內(nèi)部傳播的彈性波稱為震波。地震波包括縱波P和橫波S,縱波比橫波傳播速度大,因此在一次大震發(fā)生時,稍遠處的人們會先感到上下顛,然后是左右晃。

          地震能量:指發(fā)生地震時釋放出來的彈性波能量。

          震級:按一定的微觀標準,根據(jù)地震圖上所記錄的最大振幅,考慮到地震波隨距離和深度的衰減情況所得到的表示地震大小的量度。

          烈度:按一定的宏觀標準,表示地震對地面影響和破壞程度的一種量度。我國使用十二度烈度表。

          三、地震前兆現(xiàn)象

          地震前兆異常是地震預報的基礎,根據(jù)震例經(jīng)驗總結,地震前兆異?,F(xiàn)象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大小動物,驚恐不安。

          較強的地震發(fā)生之前,在震區(qū)的一定的范圍內(nèi)的各種動物都會發(fā)生反常的行為叫做動物異常。這是由于動物在進化過程中保留了一些對地震非常敏感的器官,如蛇對外界紅外線非常靈敏,能夠分辨0.1℃變化,狗和豬的嗅覺非常靈敏等。震前在震中區(qū)會溢出熱量、紅外線和各種氣體,因此有很多動物對地震有反應。

          2、井水升降、翻花打旋。

          因為井水與地下構造相連,震前在地應力作用下會產(chǎn)生翻花冒泡打旋等異?,F(xiàn)象;此外在斷裂面的磨擦下,使巖石中一部分元素溶解于水,因而使水變色為味,如Fe2O3離子能使水變紅(鐵銹),F(xiàn)e2O3的離子使水變黑,Cu離子使水變綠等。

          3、地裂崩塌、地氣地霧。

          地裂縫、地氣、地霧也是地震宏觀前兆之一。由于地巖石斷裂應力的作用影響到地表,會在地面上形成較大較多的裂縫,地下巖層中賦存的氣體上溢至地表所致。

          4、地聲隆隆、地光閃閃。

          在較大地震發(fā)生時,在震源附近的斷裂由于磨擦和壓電效應而產(chǎn)生聲音和火光叫作地聲地光。地聲較普遍,而地光一般發(fā)生在≥5.0級地震的情況下,如唐山地震時,人們看到3—4米高火狀地光,持續(xù)約10分鐘之久。

          5、八月飛霜、嚴冬花艷。

          在地震之前,植物也會出現(xiàn)異常,如唐山地震前,犁樹開了兩次花,海城地震前冬天杏樹也有開花的現(xiàn)象,說明植物對地震也有很強烈的反應。形成原因主要有:(1)在斷裂附近的樹木,由于構造的應力和熱量,溫度升高使樹開花,一般呈帶狀片狀;(2)電磁效應與生物機理也有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電磁效應能夠促使植物生長;(3)由于暖冬現(xiàn)象,氣候變暖,使樹木二次開花,植物異常對應地震,一般要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屬中長異常期。

          四、防震減災常識

          實際上,地震本身所造成的震動、地裂縫等對人類的威脅并不大,災害性地震所造成的損失主要是因為建筑物倒塌造成有。根據(jù)科學家對世界上130次破壞性地震的調(diào)查表明,95%的人員傷亡和財產(chǎn)損失是由各類建筑物倒塌及生命線工程的破壞和地震引發(fā)的各種次生災害造成的,但由于我們現(xiàn)在科學技術水平及經(jīng)濟條件的限制,不可能把各類建筑無限度地加固,并且由于現(xiàn)階段地震預報水平還遠遠達不到人們希望的準確程度,因此災害地震往往在人們沒有準備的時候,令我們猝不及防,驚慌失措而錯失躲避地震的良機,甚至可能會因采取了錯誤的行動而造成不必要的傷亡,因此,因此,掌握科學的應急避震、自救互救等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

          篇4

          今天,我國為遇難同胞舉行全國哀悼活動,以國家的名義,向每一位不幸遇難的同胞表達哀悼,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娛樂活動?!皣d也,視民如傷?!迸e國哀悼,這是國家對逝者的祭奠、對生者的告慰,這是國家的最高禮遇,這是最莊嚴的儀式。

          兩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國務院決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為全國哀悼日。這是以來,第一次為嚴重自然災害造成重大傷亡舉行的全國性哀悼活動,也是第一次為自然災害中罹難同胞降半旗致哀。

          在那一刻,我們讀懂了生命的尊嚴,讀出了國家對生命的尊重,也讀出了一個國家的堅強和自信———舉國悲傷的背后,站立著公民尊嚴;每個公民的背后,站立著整個國家。

          這一次,國旗再次為遇難同胞而降,同樣深重的哀痛,但傳遞著更多的信心:這表明,國家對生命的尊重已經(jīng)形成了制度性安排。如果說,2008年的哀悼日是一種突破,是對國旗法條款的激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十四條第二款明確寫道,“發(fā)生特別重大傷亡的不幸事件或者嚴重自然災害造成重大傷亡時,可以下半旗致哀”;那么,這一次的舉國哀悼則是一種自覺,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眾望所歸,是政治文明的制度結晶。

          篇5

          昨天下午兩節(jié)課后回到寢室,習慣性地坐到電腦旁,想看看有沒有新的校內(nèi)外消息。突然,電腦上跳出了一條讓人震驚的消息,我們的鄰邦----日本東北部,在北京時間11日下午1點46分左右發(fā)生了里氏8.8級的強烈地震,并引發(fā)了日本歷史上百年不遇的特大海嘯,造成重大財產(chǎn)損失和人員傷亡。 到了晚上都還一直不自覺地關注著這次地震的發(fā)展情況。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不,嚴格地講是嚇壞了。從新聞報道的語言描述,特別是電視臺在第一時間通過當?shù)禺敃r的監(jiān)控攝像所采集到的那些令人顫趔的真實鏡頭,真是令人毛骨悚然。強烈搖晃的高層建筑,大幅度搖擺的各種指示牌,紛紛散落的超市貨物,還有來不及從驚愕中平靜下來的人們,紛紛從辦公室或住所中跑向大街,或是廣場。特別是開列的地面,扭曲的公路,被沖斷的橋梁,仿佛是哪部災難片里的精彩鏡頭,但可惜這是真實的日本東北部。更可怕的是地震引起的海嘯掀起了高達十米的巨浪,似無數(shù)頭兇獅惡虎,向海邊撲來,又像是一步巨大的推土機,所到之處幾乎被夷為平地,平日里驕橫無比的汽車甚至被輕輕地拋上了屋頂,甚至連在我們看來是龐然大物的萬噸輪,在海嘯的“推波助瀾”中,全然沒有了主動權,紛紛被卷入急流旋渦。截至我寫這篇文章時,本次日本強地震和海嘯已造成了600多人死亡,800多人失蹤,1000多人受傷。地震和海嘯同時造成了日本東北部福島、巖石和茨城等多個縣交通和供電供水中斷,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不便。在為人類遭受如此大的災難感到惋惜和痛心的同時,也在心里升起幾許的寬慰。下面是從這樣的大災中感悟到的幾個關鍵詞。

          坦然地應對。這次地震,以及由地震引發(fā)的海嘯,級別之高,強度之大,影響之廣,可謂是人類歷史之罕見,就連地處地震活躍帶、頻發(fā)區(qū),每年要經(jīng)歷數(shù)千次大小地震的日本民眾來說,也是第一次碰到這樣的災難。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當?shù)卣鸷秃[來臨時,人們沒有過分的慌張,有的只是有序的撤離和有效的自救,更沒有出現(xiàn)哄搶等不法行為。這跟日本政府和民眾歷來重視應災演練是分不開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教育的成功和日本民眾的素質。

          中國的反應。隨著中國近年來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國力越來越強大,國家對人民生活越來越關注,特別是對每一個個體生命的重視。這樣的意識和舉動也同樣體現(xiàn)在對待出門在外的華人,甚至華僑身上。但本次日本大地震發(fā)生后,正在召開兩會的中國政府迅速作出反應,同樣啟動了應急機制,通過我駐日使領館查找我在日人員的下落,確認他們的生命安全,并及時公布了求助電話,方便在日人員及其家屬聯(lián)系。這樣的國家行為無疑是對我在外人員的最大安慰,也是對所有中華兒女的巨大鼓舞。不光是這次日本大地震,其實在次前應對利比亞國內(nèi)騷亂的過程中,中國政府同樣迅速作出了反應,并動用了國家各方面的力量,乃至通過成功的外交行動,成功撤離了我在利比亞的所有公民,這樣的舉動在國際撤僑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同聲認可。這樣的行為反映的是國家的實力,但更折射出國家對其子民的關心和愛護。

          大國的責任。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國際社會中發(fā)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可以說,中國一直在盡一個大國的責任。這次日本的強烈地震發(fā)生后,中國政府除了關注在日華人華僑的生命和財產(chǎn)安全外,也通過各種方式向日本政府和人民表明了態(tài)度,中國愿意為日本的抗災工作提供各方面的援助。而且到今天下午為止,所有承諾的救災人員和設備全部集結到位,只等日本方面的態(tài)度。這就是一個鄰國,一個在上世紀初期曾經(jīng)飽受日本侵略者欺凌的鄰邦大國的態(tài)度。在這樣的大災大難面前,我們沒有理由糾結于過去的“愛恨情仇”,我們更不應該把過去的仇恨轉嫁于今天的日本人民,我們應有的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的形象和氣度,我們要盡到一個世人矚目的一個發(fā)展中大國應盡的責任。

          今天,我們真的應該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篇6

          不能只在“黃金72小時”出色

          一場突如其來的7.1級大地震災害,猛然間發(fā)生在離我們似乎相當遙遠的青海玉樹。在這個信息時代,我們幾乎都是事情發(fā)生不到半個小時就得知消息了。汶川的一些傷痛猶在,我不禁一面祈禱,一面尋找著是否有學校的受災情況。然而,心中縱有一千萬個不愿意,我還是看到了孩子遇難的消息——“當?shù)赜幸凰W倒塌,目前有5名小學生遇難。總體遇難人數(shù)還在不斷上升?!保ㄈ嗣窬W(wǎng)4月14日報道)

          無情的災難總是在檢驗我們這個社會,考驗黨和國家,考驗政府應急能力。在玉樹地震之后,青海省領導同志迅速趕到了現(xiàn)場指揮抗震救災,已經(jīng)奉命開進災區(qū)解救人民,救援隊陸續(xù)進入,各地的支援和志愿者也在集結之中,隨時可以開赴災區(qū)。而在信息方傳播面,電視和互聯(lián)網(wǎng),電臺滾動報道著這方面的消息,隨時更新最新消息。面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災害,領導核心堅強有力,穩(wěn)定有序的指揮和人民對領導者的信任以及由此產(chǎn)生出來的鎮(zhèn)定情緒、創(chuàng)造精神是我們面對災難最強有力的武器。可以說,青海省的救災是有效和迅速的,這是源自2008年抗震救災的歷史經(jīng)驗,也是以人為本的精神的體現(xiàn)。

          但是救災本來就是種事后的補救措施,減少損失更應該從在前做起。災難在考驗我們,也在為我們提供經(jīng)驗教訓,促成我們發(fā)現(xiàn)經(jīng)濟建設和抗災防災中的各種漏洞,防止以后類似的災害。四川地震后,各地在防震以及救災等方面都有大的作為。

          汶川地震之后,中央就曾經(jīng)下命令各地嚴格檢查學校的安全狀況,并要求進行必要的維修和改善。這是在汶川之殤后帶血的教訓。學校的硬件不管是否現(xiàn)代,必須首先經(jīng)得起考驗,這是最大的前提,而能保證學生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這也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我們再不能無視切膚之痛,麻痹大意了,抱著僥幸的心理耍著小聰明,豈知,這會“聰明一時糊涂一世”的。

          篇7

          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切實推進防震減災三大工作體系建設和科技創(chuàng)新,在抓落實上下功夫,是時代要求、形勢所逼、勢在必行。是因為抓落實,能產(chǎn)生生產(chǎn)力、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提升競爭力、增強凝聚力。之所以,全市防震減災戰(zhàn)線的全體工作者緊緊圍繞市委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按照科學發(fā)展觀的要要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要切實做到“五要”,在狠抓各項工作的落實上下功夫。

          一是指導思想要明確。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是做人做事、舉止言行的具體表現(xiàn)。防震減災工作是國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份,服從和服務于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大局,是黨和政府賦予給我們的神圣責職,抓好本職工作的落實,是對黨員領導干部黨性的檢驗,是講政治的要求。堅持用黨性,講政治的要求端正抓落實的態(tài)度,約束抓落實的行為,衡量抓落實的效果,增強抓落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防震減災事業(yè)是黨的宗旨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根本任務是發(fā)展。發(fā)展才能破解難題,發(fā)展離不開真抓實干、求真務實、一心一意抓落實。對黨員領導干部而言,抓不好落實就是不稱職,不抓落實就是失職。因此,從高度認識抓好落實的必要性,增強抓落實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是推動防震減災事業(yè)科學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二是責任心要強。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干部,如果沒有高度的責任心,就不可能有強烈的事業(yè)心,就不可能高度負責的去抓落實。一個人的學識、能力、才華固然重要,但是責任感、事業(yè)心更不可缺少,本事再大,如果缺乏責任感,不去抓工作的落實,就只是空談誤事。所以,作為領導干部工作水平的高低不是衡量其優(yōu)劣的唯一標準,而衡量的尺度主要是看其對工作是否盡了力。水平高的人不去干事業(yè)、不去抓各項工作的落實,等于沒水平,能耐大的人,不去謀實事、不去干正事,等于沒有能耐。防震減災崗位兩無“錢、權”清貧枯躁,難干出政績。所以,黨員領導干部必須牢記,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使命,牢記務實、勤政廉政準測,時刻想到黨多年的培養(yǎng),組織把我們安排在這個崗位上,拿著國家的奉祿、花著納稅人的錢、享受著應有的待遇、盡管自己有這樣的那樣的情況,或有這樣那樣的想法,但干好工作是前提、是本分,必須把應盡的職責盡到、必須把該抓的工作抓好、切實做到“實干興邦”、問心無愧。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必然要求。

          篇8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237-02

          第八版《診斷學》的修訂正是全球醫(yī)學教育百年反思之際,更是我國醫(yī)療衛(wèi)生體制改革和醫(yī)學教育改革全方位深入推進之時。我們的教學必須反映當前和未來醫(yī)學發(fā)展的趨勢,并圍繞著培養(yǎng)從事臨床醫(yī)療工作的醫(yī)師這一目標,同時還是學生在學校學習與畢業(yè)后教育相銜接的教育體系[1]。

          1.學生學習心電圖所面臨的困難:

          1.1對心電圖學課程認識的不足:在第八版《診斷學》心電圖內(nèi)容只占到“薄薄的”幾頁,課程設置時間短暫,但它卻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在臨床工作中既是醫(yī)務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又是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技能操作的內(nèi)容之一,心電圖的學習是《診斷學》中的重點內(nèi)容。但是我們的章節(jié)在《診斷學》相對靠后,課程一般安排在本學期將要結束的時候,一方面學生的學習熱情降低;另一方面要面臨重要基礎學科考試的壓力,往往忽視心電圖的學習。所以,在心理上很難重視這“最后的小精彩”。

          1.2學生精力有限、老師熱情低沉:心電圖教學處在基礎課程最多、難度最大的學期,學生學習時間緊張、內(nèi)容繁多、難度極大、時間與精力有限,很難把過多的時間與精力用在最后的“小小的”章節(jié)。當老師看到疲憊不堪、面帶倦容的學生們時,很難激發(fā)老師的授課熱情;同時授課時間短暫,老師走馬觀花一路走過,師生之間不能建立一定的感情,很難激起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及熱情,也嚴重影響教師授課的質量。

          1.3 心電圖教材是“濃縮的精華”:《診斷學》中心電圖學內(nèi)容大部分為結論,原理及范例的內(nèi)容很少,教學變成教師念書,學生記憶和背誦,所以學生只能照本宣科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而且心電圖學很多是枯燥的數(shù)字,學生們在短期內(nèi)很難理解其深奧的含義。當代的學生思想活躍,很難只接受“填鴨式”的教學。

          1.4 心電圖學科難學:首先心電圖理論抽象復雜難以理解,各章節(jié)的內(nèi)容聯(lián)系性不大,教材大部分只給出結論。其次心電圖復雜,圖形變化多樣,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份心電圖,出現(xiàn)疾病時,心電圖又變化萬千,學生閱圖能力差,只能簡單的“紙上談兵”,怎樣在這千變?nèi)f化中尋找規(guī)律呢?怎樣在以后的臨床工作中不再懼怕心電圖呢?

          2.臨床醫(yī)生在應用心電圖中遇到的困惑:

          2.1 學生時代沒有重視心電圖的學習,只是背誦心電圖的診斷標準,不知其由來,只是應付考試。在工作中才發(fā)現(xiàn)它的重要性,可是工作后時間有限、精力有限,很難靜下心來,再系統(tǒng)學習心電圖,所以,心電圖的診斷一直停留在粗淺的階段,來應付日常的工作。

          2.2 很難看懂心電圖專業(yè)書籍:一方面在學校學習心電圖的內(nèi)容很難與工作中實際情況相銜接,另一方面心電圖的原理深奧,涉及基礎學科的內(nèi)容很多,很難看懂心電圖專業(yè)書籍,特別是原理及復雜心律失常。這就存在著學生在學校學習與畢業(yè)后教育不能相對接。只是停留在結論的“背誦”階段,疑難復雜的心電圖很難看懂講清,心電圖的學習一直處在惶恐的階段。

          2.3 理論與實踐不能有機的結合:心電圖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理論內(nèi)容必須與閱讀心電圖相結合,而心電圖的分析和正確診斷又常常需要與臨床知識相結合。而學生們通常只會死背心電圖的診斷依據(jù)及一些典型的現(xiàn)象,面對實際病例常不知所措,不能做出全面正確的診斷。

          3.心電圖教學體會與展望:

          3.1 我國大學教學方法基本一成不變:要說有變化,增加多媒體技術可能是最明顯的變化?,F(xiàn)在仍是教師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學,跟幾十年前相比基本上沒有什么創(chuàng)新。教師和學生構成一個教學體,教師在講臺上自我表演,學生充當看客或聽眾所謂知識也好、信息也好,都是從教師到學生的單向流動,就是所謂的灌入式、注入式方法[2],這對心電圖的教學是一個致命的弱點。課堂上教師是中心、教材是中心,在整個教學中課堂又是中心,這種教學方法使得心電圖教學很難有所突破;同時教室的桌椅大都是固定的,不能移動,教師無法組織有利于心電圖教學的場地。

          3.2 醫(yī)學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科學:特別是心電圖教學,我們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從事臨床醫(yī)療工作的醫(yī)師,它是應用的學科,服務的對象是一群特殊的人――患者,其教育方法有別于其他科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需要不斷地加強實踐訓練[3],否則學生面對患者時將有巨大的恐懼感。心電圖是一門特殊的醫(yī)學學科,一方面它的原理復雜涉及基礎學科的內(nèi)容很多,所以講透、學透原理十分重要,它能很好理解心電圖的由來,不在停留在死記硬背的層面,不在懼怕心電圖,能在變化中的心電圖找到共同點。另一方面學習心電圖必須反復看圖,重視圖形教學, 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心電圖知識。為了達到這一效果,首先我們借助多媒體設施,在課堂上將心電圖教學講解與圖形顯示同步進行,適當配以動畫;其次充分利用板書,反復畫圖強化;再則課下課上讓學生自己動手反復畫圖強化所學的內(nèi)容。對同一種疾病的心電圖特征結合圖形反復講解、畫圖和描述,學生看圖聽講一目了然,課堂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3.3 引導學生由學習教材轉向學習學科:使學校學習與畢業(yè)后教育更好的銜接,這在心電圖教學別重要。我們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成為一名醫(yī)生,《診斷學》中心電圖學內(nèi)容只是濃縮的精華,只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要想在工作中能靈活應用,心電圖要學的內(nèi)容很多,要閱讀的書籍很多。所以,讓學生們積極主動地閱讀更多的心電圖教材,學生們接受的知識越多,掌握得越具體、越細致,才能使教學迸發(fā)出更多的思想的火花,激發(fā)師生的學術靈感,為以后工作打下更好地基礎。所以,讓學生超越教材進行學習,是心電圖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的一個切入點,也是心電圖教學改革中的重點內(nèi)容。

          3.4 使學生初步建立良好的心電圖分析方法和思維方式:結合教學要求的內(nèi)容,收集大量典型的心電圖,建立心電圖圖譜,學生每人一冊。通過反復閱讀心電圖圖譜,強化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同時強調(diào)分析心電圖的基本方法和規(guī)律,訓練學生識圖的能力,這將大大地提高同學對心電圖的學習熱情。是心電圖教學改革的另一個重點內(nèi)容。

          這是一個變化的時代,隨著基礎醫(yī)學及臨床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必將更新一些心電圖的傳統(tǒng)概念和出現(xiàn)一些新的診斷標準,在第八版中有很多細節(jié)的改動,如心肌梗塞診斷標準與最新的國際診斷相接軌;在心律失常中給出了原理內(nèi)容,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圖形的表現(xiàn)。所以,我們的教學要與時俱進,跟上年代的步伐!

          參考文獻:

          [1]萬學紅,盧雪峰主編.診斷學-8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483-527.

          [2]別敦榮.大學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與提高高等教育質量[J].清華大學 教育研究,2009,30(8):95-100.

          篇9

          中圖分類號:B845.67,R74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10)004-0309-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4.017

          Individual resilie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ocial support and mental health of

          survivors with family members lost in Wenchuan earthquake

          WU Sheng-Tao1,2,LI Juan1,ZHU Zhuo-Hong3

          1Center on Aging Psychology,Institute of Psycholog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3Crisis Intervention Center(Chengdu),Institute of Psycholog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LI Juan,E-mail:lijuan@psych.省略;ZHU Zhuo-Hong,E-mail:zhuzh@psych.省略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dividual resilience in survivors with family members lost in Wenchuan earthquake,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ocial support,life satisfaction,depression,and somatization.Methods:Totally 166 survivors with family members lost and 180 survivors without family member lost from earthquake sites were screened out through individual interview.They were assessed with the Individual Resilience Scale(IRS),Social Support Scale,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and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At the same time,133 participants from normal area were assessed with the Individual Resilience Scale.Results:(1)The scores of IRS in survivors with family members lost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survivors without family member lost and participants from normal area[(2.41±0.74)vs.(2.74±0.71),(2.76±0.72);P

          【Key words】 individual resilience;social support;life satisfaction;depression;somatization;survivor with family members lost;cross-sectional study

          韌性是人類面對逆境時的一種良好適應[1-3],是諸多環(huán)境因素及個人、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動態(tài)過程[4],因此廣義的韌性既包含內(nèi)部的個體因素(如積極、樂觀等品質,即個體韌性),又包含外部的環(huán)境因素(如社會支持)[5]。由于過程的系統(tǒng)復雜性,片面強調(diào)某一方的韌性必然會造成簡單化的傾向[2],但以往的實證研究誤以為韌性是一種個人品質,甚至在逆境給人帶來心理壓力時指責個體未能按環(huán)境要求行事,應該為他們自己的心理問題負責[6];尤其韌性一詞被引入中國以來,由于被認為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自強不息”不謀而合,而被看作是一種重要的個人技能或品質[7],是中國青少年面對逆境時最顯著的特點[8]和中國工人最重要的心理資本之一[9]。

          然而,一些研究證實僅有個體的韌性對于整個逆境復原過程而言是非常有限的。如,關于9.11災難的研究表明個體身上的韌性品質并非普遍流行,在高暴露環(huán)境下,韌性會相對較少[10];對地震災區(qū)老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韌性只能幫助脆弱的老人在認知層面上對生活滿意度進行調(diào)節(jié),但是還不足以強大到緩解他們的抑郁和軀體癥狀,因此在極端條件下個體韌性的逆境復原作用是有限的[11]。

          災難是一種逆境,家人遇難更是極端創(chuàng)傷條件下的逆境。以往的研究者主要關注青少年的復原機制與心理健康 [12],很少有人針對遇難者家屬的創(chuàng)傷復原做專門的研究。本研究以廣義韌性為基礎,同時從個體韌性與社會支持兩個維度考察遇難者家屬的逆境復原機制,并以生活滿意度、抑郁、軀體化作為心理健康的指標,來驗證個體韌性的有限性[11]。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5.12地震后8個月,研究者在重災區(qū)(綿竹、什邡、北川)的居民安置點開展了為期1周的春節(jié)前慰問活動。民眾在領取禮品后參加一個個體訪談,期間談及家人在地震中的傷亡情況,并自愿參加后續(xù)的研究。

          災區(qū)遇難者家屬:共有272人報告其在地震中有親友遇難,研究者排除遇難者為受試者的親戚、朋友等家屬關系不明確的情況,最終獲取確有家人(即父母、愛人、兒女)遇難的有效受試166名,其中女性97名;年齡21~70歲,平均(42±10)歲。

          災區(qū)家庭完好無損者:共有401人報告其在地震中無任何親友傷亡,但樣本量是遇難者家屬的近2.5倍。為減少隨機誤差,研究者對401個樣本進行隨機分半,最終獲取180名家庭完好無損的受試作為災區(qū)遇難者家屬的對照組,其中女性77名;年齡18~80歲,平均(40±12)歲。

          非災區(qū)受試:研究者在非災區(qū)(北京、四川射洪)的社區(qū)開展了類似的節(jié)前調(diào)研,共有150名當?shù)鼐用裢鈪⒓颖狙芯?。排除戶籍信息不清和中途退出的情況,最終獲取有效受試133名,其中女性70名;年齡18~64歲,平均(38±10)歲。

          1.2 工具

          1.2.1 個體韌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13]

          共1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0(從不)~4(總是)點計分,得分越高表明個體韌性越強。

          1.2.2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ocial Support Scale,SSS)[14]

          共10個條目,采用1~4點或0~8點計分,得分越高表明社會支持越高。

          1.2.3心理健康指標

          生活滿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15],共5個條目,已在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150 多個國家應用過 。原量表采用Likert式1~7點計分[16],為避免東方人在量表選項上的中間作答偏差,本研究在施測時將計分方式由奇數(shù)點改為偶數(shù)點(1=非常不贊同,6=非常贊同),其內(nèi)部一致性α系數(shù)為0.86。

          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17],共90個項目,采用1~5點(1=從無,5=嚴重)計分。本研究選用抑郁(13個條目)和軀體化(12個條目)2個分量表,其內(nèi)部一致性α系數(shù)分別為 0.94和0.91。

          地震8個月后,經(jīng)過培訓的志愿者采用入戶訪談的形式對災區(qū)受試進行問卷調(diào)查。同時,另一項調(diào)研也在非災區(qū)進行,但實測工具只包含上述調(diào)研的個體韌性量表和基本的人口學信息。

          1.3 統(tǒng)計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11.5和Lisrel8.72進行統(tǒng)計分析,方法包括t檢驗、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和路徑分析。

          2 結 果

          2.1個體韌性、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組間差異

          3組受試間的個體韌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事后檢驗表明,遇難者家屬的個體韌性低于家庭完好無損者和非災區(qū)受試。獨立t檢驗表明,遇難者家屬的社會支持、生活滿意度得分低于家庭完好無損者,而其抑郁、軀體化得分高于家庭完好無損者(表1)。

          2.2個體韌性、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路徑分析

          對災區(qū)受試各量表得分的相關分析表明,個體韌性與社會支持、生活滿意度呈正相關(r=0.24,0.33;均P

          按照差異檢驗及相關分析的結果,以受災程度為自變量(0=家庭完好無損,1=家人遇難),以個體韌性、社會支持以及生活滿意度、抑郁、軀體化為因變量,并將軀體化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路徑系數(shù)設定為0,其余變量間路徑系數(shù)設定為自由估計,建立結構方程模型。所得模型的擬合指標(χ2=10.12,P= 0.001,df = 1, RMSEA = 0.16,NFI = 0.98,NNFI = 0.72,CFI = 0.98,IFI = 0.98,AGFI = 0.80)未達到可接受的標準[18],個體韌性與抑郁(β= -0.04,P>0.05)、個體韌性與軀體化(β= -0.09,P>0.05)之間的路徑系數(shù)未達到統(tǒng)計顯著性,于是刪除上述路徑,新的模型擬合良好(χ2=12.85,P = 0.005,df = 3,RMSEA = 0.098,NFI = 0.97,NNFI = 0.90,CFI = 0.98,IFI = 0.98,AGFI = 0.91)。個體韌性較高者,其社會支持也較高(β=0.23,P

          為進一步驗證個體韌性的有限性模型的特異性,恢復個體韌性到抑郁、軀體化的路徑,刪除社會支持到抑郁、軀體化的路徑,得到的社會支持有限性模型未達到可接受的標準(χ2=32.64,P< 0.001,df = 3,RMSEA = 0.17,NFI = 0.93,NNFI = 0.69,CFI = 0.94,IFI = 0.94,AGFI = 0.79)。

          3 討 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家庭完好無損的災區(qū)受試與非災區(qū)受試的個體韌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在一般災難環(huán)境下人們自身的良好個人品質依然能夠保留完好。但是,遇難者家屬的個體韌性低于災區(qū)家庭完好無損者與非災區(qū)受試,并且其社會支持、生活滿意度低于家庭完好無損者,抑郁、軀體化得分高于家庭完好無損者,表明遇難者家屬的復原狀況較差,驗證了高暴露環(huán)境下韌性不足這一結論[10]。

          在相關分析中,個體韌性和社會支持均與生活滿意度正相關,與抑郁、軀體化負相關,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13,19]。這提示,在韌性研究的初始階段,研究者一般都能得出韌性與積極心理狀態(tài)的簡單相關,但忽視社會支持及個體、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逆境復原機制顯然是不科學的[6]。同時考慮個體韌性與社會支持的路徑分析發(fā)現(xiàn),雖然個體韌性較高者的生活滿意度較高,但個體韌性與抑郁、軀體化之間的直接關系卻并不顯著,再次驗證了個體韌性的有限性[11];同時,社會支持與個體韌性這兩個維度的相關,以及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的正向關聯(lián)、與抑郁、軀體化的負向關聯(lián),支持了廣義的韌性模型,即韌性、復原不僅意味著自身具有較高的個體韌性,更意味著擁有較多的社會支持[9]。也就是說,一些學者所謂的普遍存在的個體韌性,并不同于創(chuàng)傷后的復原,因而對于那些在極端創(chuàng)傷條件下表現(xiàn)出嚴重心理癥狀的個體(如遇難者家屬)未必適用[1]。

          本研究中的路徑分析發(fā)現(xiàn)了社會支持和生活滿意度、抑郁、軀體化的穩(wěn)定關聯(lián),而刪除社會支持與抑郁、軀體化之間路徑的社會支持有限性模型未達到可接受的標準。這表明,相對于個體韌性,社會支持在災后復原機制中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再次驗證了從外部保護性因素的角度來探討韌性復原機制的重要性[4-5]。這提示,災區(qū)的創(chuàng)傷心理輔導工作尤其要重視受災群眾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重建,而不應片面強調(diào)個體自身的內(nèi)部調(diào)節(jié)。然而,鑒于個體韌性對于中國文化的重要價值[7-9],以及中國文化強烈的個體指責的傾向[20],本研究對災難條件下個體韌性有限性的探討,對于反思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面對現(xiàn)代社會的復雜系統(tǒng)時如何尊重個體的脆弱,以及面對創(chuàng)傷(或災難)時如何更有效的復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2,6]。

          致謝:中科學院心理所危機干預中心、四川團省委12355心靈驛站、什邡市大學生志愿者協(xié)會的工作人員對本研究的取樣給予了大力支持;余云紅、郭卿、陳柳、楊曉婷、聶潤秋、周嬋、陳曦、王寧等同學,為本研究的受試取樣、數(shù)據(jù)分析給予了幫助;中科院心理所吳振云研究員給予了指導!

          參考文獻

          [1]Bonanno G.Loss,trauma,and human resilience[J].Am Psychol,2004,59(1):20-28.

          [2]Fiksel J.Sustainability and resilience:toward a systems approach[J].Sustainabil Sci Pract Policy,2006,2(2):14-21.

          [3]Hamel G,Valikangas L.The quest for resilience[J].Harvard Business Rev,2003,81(9):52-65.

          [4]Agaibi C,Wilson J.Trauma,PTSD,and resilience: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Trauma Violence Abuse,2005,6(3):195.

          [5]Mandleco B,Peery J.An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for conceptualiz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J].J Child Adolesc Psychiatr Nurs,2000,13(3):99-112.

          [6]Luthar S,Cicchetti D.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s and social policies[J].Dev Psychopathol,2000,12(4):857-885.

          [7]于肖楠,張建新.韌性(resilience)――在壓力下復原和成長的心理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05,13(5):658-665.

          [8]Shek D.Chinese cultural beliefs about adversity:its relationship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school adjustment and problem behaviour in Hong Kong adolescents with and without economic disadvantage[J].Childhood,2004,11(1):63.

          [9]Luthans F,Avey J,Clapp-Smith R,et al.More evidence on the value of Chinese workers'psychological capital:A potentially unlimited competitive resource?[J]Int J Human Resource Manage,2008,19(5):818-827.

          [10]Bonanno G,Galea S,Bucciarelli A,et al.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fter disaster.New York City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September 11th terrorist attack[J].Psychol Sci,2006,17(3):181-186.

          [11]Hamamura T,Heine S,Paulhus D.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styles:The role of dialectical thinking[J].Pers Individ Differ,2008.44(4):932-942.

          [12]張姝,王芳,許燕,等.受災情況和復原力對地震災區(qū)中小學生創(chuàng)傷后應激反應的影響[J].心理科學進展,2009,17(3):556-561.

          [13]Yu Xiaonan,Zhang Jianxin.Factor analysis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with Chinese people[J].Soc behave Pers,2007,35(1):19-30.

          [14]肖水源.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應用[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1994,4(2):98-100.

          [15]Pavot W,Diener E.Review of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J].Psychol Assess,1993,5(2):164-164.

          [16]Chen C,Lee S,Stevenson H.Response style and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s of rating scales among East Asian and North American students[J].Psychol Sci,1995:6(3):170-175.

          [17]吳文源,王征宇.癥狀自評量表(SCL-90)[J].上海精神醫(yī)學,1990,2(1):68-69.

          [18]溫忠麟,侯杰泰.結構方程模型檢驗:擬合指數(shù)與卡方準則[J].心理學報,2004,36(2):186-194.

          篇10

          全國防災減災日活動演練心得體會1

          今天上午兩節(jié)課后,我們在班級、操場上舉行了一次嚴肅的防震防火逃生演練。

          首先是在教室里進行地震自救。突然一陣警報聲響“呼呼呼……”’!同學們都躲在教室的課桌底下,把板凳靠住自己的身體,雙手抱頭。同學們非常入戲,有的把身體縮的緊緊的,怕被上面龐大的物體砸到身子,有的雙手抱著自己的腦袋,躲在那里一動不動,還有的同學跟其他人得板凳合在一起,拿著文件夾靠著手臂,恨不得把自己周圍全都封起來。尤其是李澤同,他那肥胖的身體塞了進去,就著急的用肥厚的手抱住頭,全身都在發(fā)抖。鄭老師躲在課桌底下,臉上表情十分嚴肅。我心里情不自禁的說:“原來四川的大地震是這么可怕呀!難怪人們都要敬那位校長啊!”

          接下來是防火災逃生。全校師生都捂住鼻子,頭也不回地往操場跑,我們班的同學們就像機器人失了控一樣?!鞍?救命呀!”什么亂七八糟的聲音都有。雖然我們大吼大叫,但是鄭老師時時刻刻都提醒我們捂住鼻子.

          這一次逃生演練過程中,讓我明白了:生命是可貴的,生命是只有一次的,所以我們要珍惜生命熱愛生命。

          全國防災減災日活動演練心得體會2

          x月9日,我們海小全體師生開展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活動——防災逃生演練(地震、火災),目的是為了讓我們增強安全意識,提高自救防范能力,做到在發(fā)生火警火災、地震時能臨危不亂,有序迅速地逃生,對這次演練,我是有點緊張,有點期待,還有點好奇。

          兩節(jié)課后,我們開始了自救演練,首先開始的是地震自救演練。緊急鈴響起了,我們迅速地躲到了最近的桌子下面,如果真的有地震的話,就可以不被石頭砸到了,有的躲在下面一動不動,好像一只冬眠的北極熊。而我縮成一團,心一直“撲通撲通”的跳著,鈴聲停了,我終于松了一口氣,從桌子底下鉆了出來。

          地震自救演練結束后,火災逃生演練又開始了,緊急鈴聲響起后,我們飛快地跑出教室,操場上井然有序的排好隊,剛開始有點亂,大家你推我,我推你,經(jīng)過老師的指點跑到操場上。

          通過這次演練,使我們基本上了解了災難發(fā)生時的應對措施,大大增強了我們的安全意識與自護自救技能,從中我也體會到不管遇到任何緊急事情,一定要沉著冷靜,臨危不亂。

          全國防災減災日活動演練心得體會3

          x月9日,是安全消防日。全校師生在學校進行了我有生以來第一次逃生演練。

          上午九點半,我們演練了地震逃生。當時,我正在教室里聚精會神地寫著數(shù)學作業(yè),突然廣播里傳來了“嗚嗚”的警報聲,并向同學們發(fā)出了發(fā)生地震的消息。聽著刺耳的警報聲和發(fā)生地震的消息,我心里十分緊張,只覺得天在動地在搖,四川汶川、青海玉樹大地震的悲慘鏡頭一幕一幕掠過我的腦海。同學們個個神情緊張,手足無措。這時,我們聽見了班主任老師急切又洪亮的喊聲:“同學們,地震了,大家不要慌!快抱好后腦勺躲到課桌底下去?!蔽覀兟爮睦蠋煹闹笓],象一只只機靈的小猴,迅速就躲到了桌子底下。

          接著,我們又進行了火災逃生演練。校園里又一次響起來刺耳的警報聲。老師指揮我們捂住口鼻,迅速排隊,有序地往樓下撤離,把我們疏散到安全的地方,遠離危險地區(qū)。

          經(jīng)過這次逃生演練,不但加強了我的自我保護意識,學到了逃生的基本知識,而且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災難面前不能慌張,要沉著冷靜地去面對,盡可能地保護自己,避免受到傷害。

          全國防災減災日活動演練心得體會4

          安全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又是一個不得不談的話題,在平常工作中大家常忽略了它的存在,有句話說一失足成千古恨,作為飼料行業(yè)的我們,安全更應作為重中之中,安全才是第一生產(chǎn)力。

          7月13日下午豐厚集團分公司思茅厚普飼料公司召開了一次消防演練,在演練前公司生產(chǎn)部領導譚明勇給員工講解了滅火器的用法并實際操作以及火災現(xiàn)場逃生演練知識的講解。多位同事親身體驗了對滅火器的性能的了解和現(xiàn)場操作滅火。

          當警報聲響起,車間迷漫著濃濃煙霧,員工們在安全小組成員的帶領下,迅速從車間各角落有秩序的從安全通道向安全地點撤離,并在一定時間內(nèi)全部撤離到安全區(qū)域。

          演練結束后,公司副總經(jīng)理魯江萍又組織大家一起對當天的安全演練作了總結,讓員工們分享觀后感,同時倡導全體員工時刻將安全牢記于心,不要去觸碰安全的紅線。

          通過這次消防演練,讓我們了解和知道了許多的火災來臨時自救的方法,也懂得了火的可怕。安全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生命誠可貴,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來,讓我們每時每刻把安全牢記于心。

          全國防災減災日活動演練心得體會5

          我們先進行了地震逃生演練。警報聲一響起,同學們就紛紛躲到了課桌下,用手抱住頭,嘴里還發(fā)出了求救的聲音,不過,有些人以為這只是玩玩的,所以臉上還掛著笑容。

          接著我們又進行了防火演練。一開始,警報聲“呼呼”地響起來,聽起來有一種不祥感。同學們大步流星跑出教室,個個臉上焦急萬分,開始跑了,同學們?nèi)讲刹降嘏芟虿賵雠艿臅r候,有的人臉色慌張,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有的人非常鎮(zhèn)定,跑得穩(wěn)穩(wěn)當當,還有的人幸災樂禍,不重視這場演練。其中,有一個低年級同學跑步時摔了一跤,被落在了隊伍后面,但他不肯放棄,爬起來繼續(xù)跑,終于跑到了操場上。這時我們已經(jīng)累得氣喘吁吁,到了操場上,老師給我們講解了一些關于如何逃生的方法。

          這次演習讓我知道了:防災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真正的地震、火災發(fā)生的話,我們就可以保住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