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成AV在线下载|亚洲精品视频在线|久久av免费这里有精品|大香线蕉视频观看国产

    <style id="akiq1"><progress id="akiq1"></progress></style><label id="akiq1"><menu id="akiq1"></menu></label>

          <source id="akiq1"></source><rt id="akiq1"></rt>

          中醫(yī)脈診的方法模板(10篇)

          時間:2023-07-10 16:01:5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醫(yī)脈診的方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醫(yī)脈診的方法

          篇1

          1.脈沖無線電引信發(fā)射機組成

          在無線通信中,通信發(fā)射機的作用是產生一個功率足夠大的高頻振蕩送給發(fā)射天線,通過天線轉換成空間電磁波傳送到接收端。它由調制信號發(fā)生器、調制器、高頻振蕩器及電源組合組成。調制信號發(fā)生器是一個自激間歇振蕩器,其間歇振蕩器的脈沖重復頻率為400Hz。由調制信號發(fā)生器產生一個有一定重復周期、幅度為500~600V的正脈沖,加至調制管,使調制管開啟,輸出一個幅度達2000V的正脈沖,加至高頻振蕩器,以調制高頻振蕩器,產生一個高頻脈沖信號[1]。DDS即直接數字頻率合成技術,可以產生高精度,高分辨率的脈沖信號,應用于引信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

          2.DDS的基本原理與參數計算

          一個直接數字頻率合成器由相位累加器、加法器、波形存儲ROM、D/A轉換器和低通濾波器(LPF)構成。

          直接數字頻率合成技術(DDS),是從相位概念出發(fā),對需要合成信號的波形進行相位分割,對分割后的相位值賦予相應的地址,然后按時鐘頻率以一定的步長抽取這些地址,利用信號相位與幅度的關系,按照一定的步長抽取相位累加器地址的同時,輸出相應的幅度樣值,這些幅度樣值的包絡就反映了需要合成信號的波形。這樣,當波形ROM中存入不同波形幅度值時,DDS就可以產生任意波了。

          相位累加器是DDS的核心部件,其內部由級聯(lián)的加法器和相位寄存器構成。在時鐘脈沖的作用下,加法器將頻率控制字與累加寄存器輸出的數據相加,相加后的結果送到累加寄存器的數據輸入端。累加寄存器將加法器在上一個時鐘作用后所產生的新相位數據反饋到加法器的輸入端,以使加法器在下一個時鐘的作用下繼續(xù)與頻率控制字相加。這樣,相位累加器在參考時鐘的作用下進行線性相位累加,當相位累加器累加滿量時就會產生一次溢出,完成一個周期性的動作,這個周期就是DDS合成信號的一個頻率周期,累加器的溢出頻率就是輸出的信號頻率[2]。

          3.產生脈沖波形

          應用DDS芯片采用FSK調制產生脈沖波。FSK是頻移鍵控調制的簡寫,即用不同的頻率來表示不同的符號。例如2KHz表示符號0,3KHz表示符號1。采用不帶斜坡的FSK調制生成脈沖波,抗噪聲和抗衰減性能好,穩(wěn)定可靠。

          用AD9852芯片產生脈沖波。AD9852可編程操作模式有五種。通過對控制寄存器中的三位數可選擇模式,表1列出了每種模式的重要功能及其實用性,當選擇不帶斜坡的FSK調制(001模式),實現的即為頻移鍵控,產生脈沖波。

          在這種模式下,輸出頻率值被裝載在頻率調諧字寄存器1和2中以及29芯腳的邏輯電平中(FSK/BPSK/HOLD),29芯腳為低時選擇F1(頻率調諧字1,16進制的并行地址4-9);為高時選擇F0(頻率調諧字0,16進制的并行地址A-F)。頻率變化為相位連續(xù)的,而且同29芯腳上FSK數據保持一致。

          FSK/BPSK/HOLD引腳描述:多功能復用引腳。FSK工作模式下,低電平選擇頻率F1,高電平選F0。

          AD9852內部有兩個頻率寄存器,可以設定兩個不同的頻率F1和F0,如果在控制寄存器中設置了第29腳FSK/BPSK/HOLD為FSK模式,則輸入該引腳的數字信號將被調制到F1和F2 上,低電平時輸出F1 頻率的信號,高電平時輸出F2 頻率的信號。

          當F1為鍵盤輸入頻率,F2=0,時,FSK調制輸出結果就為一脈沖波形。脈沖波的頻率隨著鍵控信號輸入的頻率變化,鍵控信號輸入為時鐘頻率F0,則脈沖波的頻率為F0/2。

          4.軟件設計

          編程時采用模塊化的編程方法,每個模塊是一個結構完整、相對獨立的程序段。這些程序可以任意調用、修改,這樣,使整個程序結構清晰,組合靈活,維護調試方便。AD9852的通信方式有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兩種,并行通信的最大速度可以達到100MHz,而串行通信的最大速度是10MHz。使用串行口可以使電路簡化,因此本系統(tǒng)中,單片機對DDS的參數控制均通過并行口通信方式。

          單片機的主要工作是對鍵盤進行掃描,從鍵盤接收相應的鍵值,包括合成信號的頻率,幅度的放大和衰減倍數以及各種功能按鍵的值,再通過鍵值解釋程序執(zhí)行相應的操作。AD9852的D0-D7口分別與AT89C51的P2.0-P2.7口相連,接收到需要產生的頻率數據后,單片機經過內部運算得出AD9852產生該頻率所需的頻率控制字(十六進制),在寫時序控制下 ,將數據寫入AD9852內部的各個寄存器,產生所需的合成信號。為了實現數字調制 ,可由單片機產生一脈寬調制信號,作為內調制源接到AD9852的數字調制輸入管腳,實現內部數字調制。

          5.仿真結果

          系統(tǒng)設計完成后,采用MATLAB進行仿真驗證。從仿真情況看,脈沖波的頻譜純度和穩(wěn)定度比較高,均達到設計要求。

          6.結論

          本文介紹了DDS芯片AD9852的原理和特點,設計了單片機控制的DDS芯片產生脈沖信號的脈沖引信發(fā)射機,并進行了仿真。該脈沖發(fā)生器具有頻率分辨率高,頻率切換速度快,體積小,質量輕等多個優(yōu)點,減小了信號帶寬,調高了頻帶利用率,包絡恒定,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提升了脈沖無線電引信的作戰(zhàn)性能。

          篇2

          中國分類號:R241

          脈診是中醫(yī)診斷疾病的基本手法之一,脈診的實踐教學方法就顯得尤為的重要。我院先后新近十幾臺MM-3脈象儀仿生模擬手,它主要是乳膠管代替橈動脈,硅油代替血液,組成循環(huán)回路,通過模擬脈象裝置能體會16種常見脈象,即浮、沉、遲、數、平、弦、滑、洪、等.讓學生通過特定的波行來反復訓練,悉心體會,做到“心中明了,指下易辨”。

          1.對過去傳統(tǒng)脈診實踐教學的方法進行分析

          以往對脈診實踐教學主要采取:①講解脈診部位、方法、注意事項。②熟悉平脈的特征及常見病理性脈象的主要特征。③脈診的定位、布指、以及運指的練習。④學生分組練習,進行相互體驗反復進行脈診訓練。⑤教師和實訓老師巡回指導糾正錯誤學生手法。⑥書寫實驗報告。

          這種實踐教學方法存在缺點是:①學生對脈象理論性的知識熟悉了,病理性的脈象比較少見,只能從文字上進行理解。②下指及運指把握力度不夠好,診脈不夠熟練、手法生硬、而且同學相互之間練習不夠嚴肅。③由于同學之間多為生理脈象,實踐效果不明顯,最終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導致進入實習階段后不能很快適應臨床診斷疾病。

          2.脈象儀的使用對脈診實踐教學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2.1 脈象儀的使用對脈象四種屬性及八種特征有了深刻的理解認識

          任何一種脈象都具有“位、數、形、勢”四種屬性,即有深淺、至數、節(jié)律、長短、粗細、流利度、硬度及強弱八方面的特征。脈象儀的使用不僅可以加深對各個脈象認識和理解,而且更直接的體會典型脈象的指感特征。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如①深淺:浮取脈象搏動即為淺,沉取即為深,不浮不沉即為中。②至數:即脈搏的快慢。③節(jié)律:脈搏是否整齊。④長短:短即“首尾俱短,不足本位”長即“首尾端直,超過本位”。⑤粗細:對比不同個體的脈象,體會粗細不同的感覺,然后再進一步認識。⑥流利度:代表脈象是滑脈和澀脈,滑脈的流利感是“如珠走盤”,澀脈的“如輕刀刮竹”。⑦硬度:代表脈象是弦脈,“端直而長,如按琴弦,脈勢強硬”。

          2.2 改進了傳統(tǒng)的脈診實踐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教學效果

          過去我們只重視了理論知識的理解,忽視脈診技能操作的練習,要想培養(yǎng)的人才適合社會需求,不僅要有扎實理論知識,而且具有較強動手能力。在近幾年我們對脈診實踐教學采取新的教學模式,不僅掌握了各種脈象的特征,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并加強脈診實踐技能的訓練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反復訓練的實踐機會,使學生逐漸掌握診脈的方法,實踐教學也取的良好的教學效果。

          2.3 脈象儀對病理性的脈象實踐教學更為形象和全面化

          脈象儀的作用是在理性認識的基礎上加強感性認識,脈診中許多病理性的脈象必須通過脈象儀來加強感性的認知,它不僅擴大了學生對脈診內容的訓練范圍,還補充了過去單調的學生之間進行相互練習不足。脈診指感的訓練也使學生較快掌握中醫(yī)常見典型脈象,對常見典型病理性脈象得到強化。

          2.4 脈象儀使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脈象儀的使用改變課堂氣氛,改善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利于學生對抽象、枯燥脈診實踐教學內容的理解,取得了良好教學效果,在實踐教學的同時,也鞏固了理論知識加深,改變了過去單純的理論課堂教學,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較好的反復訓練的實踐機會。

          3.脈象儀在使用過程中同時也發(fā)現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不足。

          ①脈象是人體全身性、綜合性的生理病理信息的反映,它受個體差異性與時間性影響,因此脈象模擬手不能完全模擬人的脈象特征。②它將正常脈象的特征模式化,固定化,而簡化了脈象與四季、地理環(huán)境、性別、年齡、體格、勞逸意識都有聯(lián)系。③脈象儀在使用過程中手指容易晃動斷裂、甚至老化,壽命短。④長時間使用導致硅油耗損,設定的格式出現異常,導致脈象錯誤的反應。⑤脈象儀運行時噪音顯得有些大,破壞診脈時的周圍安靜環(huán)境。

          4.脈象儀補充了脈診實踐教學中的不足,但不能代替整個實踐教學方法

          脈診的實踐教學不能只靠脈象儀來完成,應該是它補充了實踐教學不夠完善的一面,是脈診學習的進一步提高。我們經過幾年的總結認為脈診的學習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①首先了解脈象的主要特征,強調脈象中的重點及難點。②熟悉診脈方法,部位和注意事項。③通過脈象儀來體會病例性的典型脈象。④在脈象儀上要求學生反復練習,掌握重點脈象指感特征。⑤訓練中要多鼓勵學生,激發(fā)他們進一步學習脈診的興趣及熱情。⑥帶教老師要細心、耐心,及時糾正錯誤手法。⑦課后書寫實驗報告匯總實踐教學中的內容。這種脈診實踐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達到了預期目的,受到學生和同行的良好評。

          5.結語

          脈診是中醫(yī)觀察體內功能變化的一個重要窗口,對識別病證、判斷病情、分辨病機和推斷預后具有重要意義。中醫(yī)脈診臨床技能的培養(yǎng)也是非常重要的。脈象儀應用能夠使學生能盡快全面、正確掌握診脈方法、技巧和常見脈象的指感特點,取良好的實踐教學效果,以彌補脈診實驗教學的不足。也為學生以后進入臨床科室見習、實習、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篇3

          1 概述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記載:“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泵}象就像一面鏡子,可以反映患者臟腑氣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長的情況。歷代醫(yī)家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和總結,形成了多種用以表現生理、病理信息的脈象種類,有據可查的就達80余種,目前各種中醫(yī)書籍上只講述常用的27種或28種;而且,中醫(yī)的每一種脈象均有其名稱,通常至少有5年以上的經驗才可能掌握這種診脈的基本方法。長期以來,眾多醫(yī)家對診脈的部位、取脈的方法以及病脈和常脈等做了深入論述,但對脈象客觀化的研究一直沒有重大進展和突破。

          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為疾病脈象的客觀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如果能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采用現代信息技術等對疾病的脈象信息進行提取,并將脈象信息與疾病的生物信息進行關聯(lián)研究,從而形成開放的脈象理論系統(tǒng),真正實現發(fā)展創(chuàng)新中醫(yī)脈象理論的最終目的,將為現代中醫(yī)學理論體系提供新的理論思想和認知系統(tǒng)。

          2 脈象信息獲取的測量學分析

          從測量學的角度來看,傳統(tǒng)脈診中普遍采用的“獨取寸口診法”是醫(yī)者以自己的手指作為傳感器,依靠指端的觸覺、壓覺、振動覺,對被診者的脈速以及左、右掌后橈動脈寸、關、尺三部的脈動壓力及其分布情況進行檢測,并通過指法的變化來檢測橈動脈管在受到各種干擾力的情況下的動態(tài)變化。由于診脈以手指為工具、以經驗作為判斷依據,因此,醫(yī)者用手指測得的脈象并非是各個被測量的一個精確的數值集合,而是醫(yī)者在不同的指法下對被測者脈搏搏動時其皮下橈動脈管的各種運動形式的感覺和總體印象。手指脈診中所采用的傳感器性能是不統(tǒng)一、不標準、不恒定的,這個特點從根本上決定了手指脈診帶有主觀性,是一種模糊的、不準確的測量。此外,由于被診者的人體差異以及醫(yī)者師承經驗的不同,使得脈象的辨認和識別缺乏統(tǒng)一、精確的標準,但若從各種不同的疾病中去仔細分析和研究,一定能體會到脈象的復雜分類與不同類型的疾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從信息提取的角度看,傳統(tǒng)的中醫(yī)脈診是采用柔性感傳器裝置(醫(yī)生的手指),通過阻尼系統(tǒng)(患者的表皮及皮下組織)對柔性管路(患者橈動脈)以及其中的脈動液體流(患者血流)進行復雜的動力學分析后,經醫(yī)生比較、綜合,最后得到的脈診結論。事實上,脈診是一套完整的有機信息提取、處理和分析過程,這也是目前中醫(yī)脈診客觀化遇到障礙的根本原因之一?,F有檢測人體中醫(yī)脈象信息的裝置,或是信息量不足(常見的單點式脈象換能器的脈象儀),或是所得到的信息與中醫(yī)脈診理論不直接相關(如光電容積脈搏波、阻抗容積脈搏波),或是信息的提取有別于傳統(tǒng)方法(如現有的剛性多點陣脈象檢測裝置)[1]。

          筆者認為,要實現脈診的客觀化,首先要求我們必須根據中醫(yī)藥基礎理論對脈象進行本質研究,然后采用現代生理學的方法來闡明脈象的形成機制,進而用各種相關的物理指標來量化地描述脈象的特征、分析脈象的信息結構,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脈象的數理模型,最后采用相關的物理傳感器來實現脈象信息的檢測。總之,針對中醫(yī)脈診客觀化的研究,應在符合傳統(tǒng)中醫(yī)脈診方法學的基礎上,提取更多、更直觀的信息,通過更完善的信息分析與處理,在與中醫(yī)脈診實踐的相互印證中,逐步實現中醫(yī)脈診的客觀化。

          3 國內外相關研究現狀分析

          關于脈象的客觀化研究現狀,一些學者從不同側面進行了分析與總結。譚氏等[2]認為,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進展,對脈診學的理論、診脈方法、臨床診斷和實驗研究等方面均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對人體脈搏系統(tǒng)的信息檢測和建立人體心血管系統(tǒng)的動力學模型,一直是生物力學和生物醫(yī)學界所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F代醫(yī)學研究表明,心臟有節(jié)奏地間歇性射血引起主動脈內的壓力和流量脈動,由心臟沿動脈向外周血管傳播,其傳播的波形隨心血管系統(tǒng)性能的變化會發(fā)生敏感和顯著的變化。國內學者根據中醫(yī)脈診的原理,研制了種類繁多、性能各異、工作原理不同的脈象傳感器[3-7]。利用這些傳感器基本上可檢測出中醫(yī)診脈的各種脈象。另外,在理論方面也作了較深入的研究,對脈搏波的特征信息提出了各種不同的分析方法,取得了一定的進展[8-11]。有學者認為,脈象研究要突破上述經驗性表象描述的局限、真正與現代數理科學相結合,就必須從心臟運動和動脈管道運動的生物力學特征入手,建立脈象的生理、數理模型[12-13]。

          另外,生理學研究表明,脈象主要綜合了心臟和血管的舒縮運動、血管管道的彈性振動以及在手指壓力的干擾下血流和血管運動的變化所產生的多種信息,是這3種主要運動在寸口處使醫(yī)者的手指產生的連續(xù)時間的空間立體感覺[14]。據此,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學者們對脈象的信息構成進行了研究。李氏[15]概括了脈象的信息特征,認為切脈時浮取、沉取所感受的脈管運動形式是不同的,浮取時感知的主要是橈動脈管壁的位移,而沉取時感知的是壓力脈搏波;并在此基礎上對中醫(yī)27種脈象各種指感的物理因素作了分析,對脈象的函數表達和曲線族進行了研究,得出了各種脈象與相應的物理變量之間的函數關系,綜合地反映了脈象在時間、空間上的分布形態(tài)。對脈象的一系列生理、物理研究以及實踐都表明,上述各物理量的集合能夠較為全面地表征指感脈象的特點。然而,這種表征方式存在著局限性,采用這些物理量只能建立脈象的經驗性表象描述,并不能從生理機制上刻畫脈象的內在本質。當然,也有學者開始思考利用相對成熟的檢測方法進行脈象研究,該研究參閱相關資料,從理論上對脈診與心電圖QRS波的相關性進行論證,結合臨床對實際操作進行可行性分析,得出了“心電圖QRS波與脈象的聯(lián)系有密切相關”的結論,認為參考心電圖的變化,尤其是QRS波的變化,結合臨床辨證施治,有助于脈診學的研究與發(fā)展[16]。

          但是,脈象客觀化研究舉步維艱,不僅僅表現在脈象信息獲取技術的局限性上(現有檢測人體中醫(yī)脈象信息的裝置,或是信息量不足,或是所得到的信息與中醫(yī)脈診理論不直接相關,或是信息的提取有別于傳統(tǒng)方法)。由古代中醫(yī)從全方位對整體脈象的動態(tài)描述可以看出,脈象描述參數是多元的,是從整體著眼的,它不僅包含空間函數,還包含著時間函數,是一個綜合了時間和空間的多維概念。另外,古人對脈象的論述是與病證結合起來,是熔醫(yī)、理、脈、法于一爐的。因此,這些研究還是簡化的、局部的,在反映系統(tǒng)整體性和規(guī)律性方面與實際應用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①對脈象特性缺乏統(tǒng)一的認識,對脈象的表述沒有一致的方法。②脈圖特征及其分析方法研究多為單一的時域分析方法。由于脈象形成極為復雜,它與血管結構和特性、管外肌肉和皮膚組織、血液特性等多種因素有關,反映的是一個綜合的結果,若用單一的時域分析方法來處理采集到的非線性、非平穩(wěn)的脈搏波信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尋找新的脈搏信號提取方法來研究脈象是非常必要的。③關于脈象、脈圖形成機制研究,目前多限于血液流變學、微循環(huán)障礙、血流動力學、心功能4個方面,但能夠反映心血管狀態(tài)的病理指標(如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心臟和頸動脈超聲、炎癥指標、血脂異常等)和脈象、脈圖參數的相關性研究報道較少。脈象和心血管狀態(tài)的關系有待進一步探索。④目前脈象客觀研究還尚未從脈象基本要素的角度進行量化研究,也就是說,還沒有學者去探索有哪些生物信息指標或脈搏參數對判斷患者的脈位、脈力、脈長、脈寬、脈流利度、脈緊張度等基本要素可以起到量化作用。

          4 方法探析

          筆者認為,開展中醫(yī)脈象客觀化研究必須具備以下2個基本前提。第一,堅持以中醫(yī)藥學基本理論為指導。確立以中醫(yī)學基本理論為指導并貫穿研究過程始終的研究思想,是中醫(yī)脈象理論現代研究不走彎路并能正確開展的前提和保證。只有堅持以中醫(yī)藥學基本理論為指導,才能使脈象理論現代研究的最終成果既能實現現代語言的科學表述,又能在確定自我主體價值的前提下進行傳統(tǒng)與現代的滲透與融合,從而形成脈象理論的開放系統(tǒng),真正實現發(fā)展創(chuàng)新中醫(yī)脈象理論的最終目的。第二,合理界定脈象理論體系和具體脈象的描述體系。中醫(yī)脈象理論是歷代醫(yī)家在長期醫(yī)療實踐過程中,對脈象特征及脈證關系了解與認識的不斷深化,進而加以概括和總結,逐步形成的,是由經驗上升為理論的科學模式形成過程。要想驗證經驗科學所形成結論的正確性,必須回到經驗科學的原始材料中去,對其進行系統(tǒng)梳理和整合,理出中醫(yī)脈學的理論思想體系,確立具體脈象合理的特征標識,正本清源。

          目前,國內外脈象客觀化的研究往往是個案式的考察,沒有對古代文獻的脈象描述進行全面的大規(guī)模研究。本研究擬以“中醫(yī)藥文獻保障系統(tǒng)”為基礎[17],對實驗脈象進行窮盡式全面排查,編歷出古代文獻中與其相關的詞語與概念,建立脈象描述體系(脈象特征)。該研究可以基本理清中醫(yī)脈象構成各要素及其關聯(lián)關系的基本輪廓。

          5 相關探索

          利用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與方法,開發(fā)研究關鍵技術,針對中醫(yī)藥傳統(tǒng)脈證知識,構建古代脈象數理模型,將該數理模型運用到現代生物醫(yī)學及現代中醫(yī)藥文獻中,并結合多知識源融合的脈象數理模型分析器,挖掘現代生物學、生化學相關關聯(lián)指標,進而構建現代脈象數理模型,實現脈象的現代數理量化描述,從而形成脈象理論的開放系統(tǒng),真正實現發(fā)展創(chuàng)新中醫(yī)脈象理論的最終目的。

          本課題組現已進行了大量的基礎性研究工作,具體包括以下幾點:①開展針對專業(yè)文獻文本理解的數據基礎研究。研制開發(fā)中醫(yī)藥文獻自動分詞和詞性標注系統(tǒng),開展行文架構研究,研制中醫(yī)藥語義詞典,為基于大規(guī)模真實語料的中醫(yī)藥各項研究奠定了數據基礎[17-18]。②研制開發(fā)非相關文獻知識發(fā)現輔助系統(tǒng),并利用專業(yè)語義詞典提供的多種詞法及句法結構,進行詞性、語義類以及共詞排除等多種控制,這在國際上尚未見到相關報道,是對非相關文獻知識發(fā)現理論本身的一種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19]。③將非相關文獻知識發(fā)現應用到中醫(yī)藥脈象客觀量化研究領域,為中醫(yī)藥研究提供新的理論、方法,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沙 洪,趙 舒,王 妍,等.中醫(yī)脈象多信息采集系統(tǒng)的研制[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07,22(1):21-24.

          [2] 譚延亮,游開明,陳列尊,等.脈診客觀化研究新思路[J].四川中醫(yī),2007, 25(8):21-23.

          [3] 凌志遠,楊大本.一種新型脈搏換能器的研制[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2,20(3):79-85.

          [4] 黃獻平,李冰星.BYS14型心電脈象儀與MX811型脈象儀的比較[J].湖南中醫(yī)學院學報,1999,19(1):66-67.

          [5] 曹玉珍,張力新,王超文.三導脈搏波傳感裝置[J].儀表技術與傳感器, 1996,(11):42-43.

          [6] 梁中慶,阮曉聲.光閘式橈動脈搏傳感器的研制[J].中國醫(yī)學物理學雜志,1996,13(1):55-57.

          [7] 王國力,趙子嬰,白金星.PVdF壓電薄膜脈搏傳感器的研制[J].傳感技術學報,2004,12(4):688-692.

          [8] 羅志昌,張 松,楊文鳴.脈搏波波形特征信息的研究[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1996,(3):71-79.

          [9] 胡家寧,閻述池,王秀章,等.脈象人工神經網絡分析系統(tǒng)模型[J].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1997,26(2):134.

          [10] 王炳和,郭紅霞.人體脈搏系統(tǒng)傳遞函數模型的參數估計與脈搏波仿真[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4,40(8):193-195.

          [11] 柳兆榮,徐 剛,陳 泳,等.動脈中血液脈動流的一種分析方法[J].應用數學和力學,2003,24(2):205-214.

          [12] 李曉陽,曾衍均.動脈壁三維含殘余應力因素的本構方程[J].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報,2002,21(1):28.

          [13] 蔡紹皙,王貴學,歐陽克清,等.關于血管內皮細胞膜張應力累加效應的實驗研究[J].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報,2002,21(1):9.

          [14] 王東生,雷 磊,李新芳,等.從泊肅葉定律看中醫(yī)脈象形成的機理[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1,7(6):5.

          [15] 李景唐.中醫(yī)脈象的客觀描述和檢測[J].中國醫(yī)療器械雜志,2001,25(6):318.

          [16] 盧賀翔,李 冀.脈診與心電圖QRS波的相關性探討[J].陜西中醫(yī),2007,28(2):181-183.

          篇4

          《難經》云:“切脈而知之謂之巧”,道出切脈是一種技能、本領,要勤于實踐,方可熟能生巧。因此,課堂上的理論學習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運用、踐行脈學理論,體悟脈學文化。為此,我們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訓練學生的診脈思維和操作技能,并通過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對實訓結果進行客觀、有效地評估,使學生真正掌握切脈的技能,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以更好地服務于臨床[1]。

          1脈診多元化實訓

          1.1集中示教

          30名學生在脈診實訓室集合,帶教老師將脈診操作的重點及注意事項進行回顧并演示。1.1.1理論講解再現著重回顧切脈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切脈者與受診者的坐位,受診者的姿勢及脈枕墊的放置),如何正確確定三關,如何布指、運指,切脈時間的把控及脈象要素等。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正確的是獲取準確脈象的前提,規(guī)范的操作才能體會到客觀真實的脈象信息。1.1.2教師切脈演示脈診理論回顧后,教師進行切脈演示。首先,隨機讓一名學生模擬受診者進行姿勢(平臂、直腕、仰掌、前臂與心同一水平)演示,教師給予適當的糾錯指導并演示操作脈診墊的正確手持姿勢及放置位置,提醒學生脈診墊不是切脈的道具,放置的位置會對脈位的深淺產生影響,過于靠前脈位會變深,過于靠后脈位會變淺,從而導致脈象結論失真。其次,在學生的配合下,指導教師現場演示切脈的操作過程:師生模擬醫(yī)患側向坐,切脈者中指找到腕后高骨(橈骨莖突),前后、左右推移尋找,確定脈象位置定關,依次定寸和尺。三指指端平齊,略呈弓形傾斜,與受診者體表約呈45°角,教師在操作過程中要強調為了獲取指感清晰的脈象,要用指目切脈,因為指目部位觸覺較靈敏,與脈體接觸面積小,推移靈活,便于指力調節(jié),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不準確。同時布指要注意與患者手臂長短進行疏密的調整等。由于指力比較抽象,在指導學生切脈體驗的環(huán)節(jié)給予指導講解??偘?、單診的演示操作中,提醒學生不要將其他手指翹起,避免出現蘭花指。通過指導教師的操作演示,讓學生通過視覺刺激更直觀地學習切脈的方法,加深理解和認識。

          1.2分組體驗

          通過脈診知識的回顧和切脈操作方法的演示,學生對如何切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學以致用,趁熱打鐵,讓學生親自體驗,在實踐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根據脈診實訓室的實際情況先將30名學生分成2大組,真實脈象體驗組和儀器模擬體驗組。學生隨機6人組成1小組,共5個小組。大組間角色在課程中間時段進行交換體驗,即真實脈象體驗組變成儀器模擬體驗組,反之亦然。1.2.1真實脈象體驗組(1)指導學生切脈。小組內學生2人互相切脈,教師給予手把手的指導、糾錯,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準確地確定寸、關、尺三關的位置及正確布指。由于指力比較抽象,舉、按、尋力度如何把握,如何調節(jié)指力及推移尋找脈動最明顯的部位,讓指導教師當模特,學生在老師手臂上操作,或者指導教師在學生的手臂上直接操作,讓學生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過渡,完成知識的內化與重構,從而真正學會如何切脈。(2)同學間交互切脈。學會切脈的方法只是第一步,切脈的最終目的是辨識常脈與病脈,通過病脈的識別給臨床辨證提供重要依據。常脈是正常人在生理條件下出現的脈象,具有“胃、神、根”的特點,不是固定不變的某種脈象。由于學生大多為“常人”,通過小組內同學間的相互切脈,訓練一息4~5至的技能;并認真體會脈有胃氣、有神氣、有根的指下感覺,讓學生認識到正常人的脈象也有差別,而不是完全相同的,從而對正常脈象有更加客觀、全面、深刻的理解,正所謂“知常達變”。(3)障眼雙盲切脈。脈診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是診脈的方法、脈象的辨認、脈象的確定、脈象的臨床意義分析,其中脈象的辨認是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關鍵[1]。脈象的辨識主要靠指下的感覺,故而很多中醫(yī)后學都有“心中了了,指下難明”的困惑,但是,脈象也有其客觀性,脈象要素就從8個方面比較客觀的描述了脈象的特點,提供了解開困惑的金鑰匙。學生通過前面幾個環(huán)節(jié)的訓練基本掌握了正確切脈的方法,障眼雙盲切脈環(huán)節(jié)的訓練,旨在幫助學生靜氣凝神,專注指下,辨識不同的脈象。過程如下:小組內每名學生用眼罩將雙眼遮住,依次給其他5名學生切脈,從脈象8要素認真體察脈象,做好記錄,并記住每個同學的脈象特征。障眼雙盲切脈法的優(yōu)點在于更貼近臨床,也更加符合中醫(yī)的思維。學生通過訓練,能做到從脈象8要素辨識脈象,體察不同個體的異同點,最大限度地克服了“心中了了,指下難明”的困惑。1.2.2儀器模擬體驗組脈診實訓除了真實脈象的體驗外,還引進了儀器設備,脈象儀器的使用,是脈診客觀化研究成果反哺教學的最好體現。指導教師先對儀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進行講解,而后讓學生體驗。(1)脈象訓練儀體驗。脈象訓練儀模擬人體的常脈和病脈,讓學生在接觸臨床前對常見病脈有了切身的體驗,對病理脈象的指感及特征有了更直接的經驗積累,是與理論知識的互補,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習熱情。同時,指導教師要提醒學生,脈象訓練儀所模擬的脈象與人體的脈象有一定的差別,要辨證地對待,隨時與指導教師溝通。(2)脈象采集儀體驗。脈象采集儀相對于脈象訓練儀更加客觀、準確,能真實地依據脈象8要素描記出每個受診學生的脈象,并輔以脈圖和結論,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到個體脈象的差異及左右兩手脈象亦可不同,從而領悟到脈象的玄妙和中醫(yī)的博大精深。

          2脈診多元化考核

          脈診實訓環(huán)節(jié)結束后,為了客觀地考察、評價學生的實訓效果及對脈診知識的掌握情況,設計了脈診2站式考核。

          2.1脈診實訓抽簽考核

          第1站考核為脈診理論知識與操作方法演示。操作如下:學生隨機抽取考核題簽,按照題簽的題目要求作答或操作演示,指導教師根據學生作答情況給予賦分。此種考核方式涵蓋的知識點較全面,從總體上考察學生脈診學習的情況。

          2.2障眼雙盲切脈考核

          以小組為單位,被考核學生用眼罩遮住雙眼,指導教師隨機從小組內的其他5名學生中選出1名學生,要求被考學生通過脈象辨識,說出該名學生的名字,如果辨認正確,則要求其說明是根據該同學的哪些脈象特征進行辨識的;如果判斷錯誤,則讓其再次辨識錯誤的2名同學的脈象,并指出他們脈象的不同點。指導教師根據學生作答情況給予賦分。此種考核方式主要考察學生辨脈識脈的能力。

          3教學效果與反饋

          脈診實訓與考核多元化的探索,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和動手能力,學生的滿意度可達90%以上。同時,有學生希望能增加脈診實訓的時間,亦有學生反映對病脈的體會有些不夠,學生的建議是我們前進的動力和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會進行調整。

          4結語

          脈診多元化實訓的開展,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讓抽象深奧的脈象變得具體形象;同時多元化考核方式更拉近了教學與臨床的距離,讓所學的知識富有生命力[2]。當然,脈診的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日積月累,在實踐中不斷歷練、積累經驗的過程。初學者沒有機會到臨床體會各種脈象,無法獲得對脈象指感、特征的直觀認識。通過脈診多元化的實訓與考核訓練,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對中醫(yī)常見脈象得到強化訓練,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中醫(yī)脈診教學過程中的學習難度大、時間長的問題[3,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林雪娟,閔莉,甘慧娟,等.中醫(yī)脈診臨床模擬訓練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17(1):143-145.

          篇5

          脈診和針灸是中醫(yī)兩大瑰寶,體現了中醫(yī)的特色和魅力?!秲冉洝纷鳛楝F存最早的經典著作,不僅確立了中醫(yī)的基本學術思想,奠定了中醫(yī)學術理論的基本框架,而且集結和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漢初醫(yī)學史料。從《內經》中可以見到,當時診脈方法和刺灸方法已經頗為完善。然而,這兩種方法經歷了怎樣的變革而成為今天所經常使用的方法,則是中醫(yī)學術史研究中頗為值得探討的問題。

          《靈樞·經脈》篇在論十二經脈起止循行之后,均有"是動則??、"是主……所生病者"之文,該兩句經文自《難經》解釋為"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之后,歷代注家釋義紛紜,莫衷一是。筆者通過運用文獻考證的方法,對其中相關資料進行發(fā)掘、分析,探究其原本涵義,探討中醫(yī)診脈和針灸方法的發(fā)展沿革過程,并據此為契機考證《內經》及其他相關文獻,從中勾畫出診脈方法和刺灸方法在古代的變革過程,以冀能從學術史角度為進一步研究和發(fā)揚中醫(yī)學術理論和治療方法提供有益的參考。

          1 診脈方法在《內經》中的沿革和發(fā)展

          《靈樞·經脈》篇在論述每一經脈的循行部位后都有"是動則??之說,如:"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咳喘,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大腸手陽明之脈,……是動則病齒痛頸腫"?!峨y經》謂"是動"為氣病,張景岳《類經》釋為"動,

          十二經脈遍診法診病時必須診遍病人全身十二條經脈,甚為繁復,不切實用。經過改革,三部九候全身遍診法起而代之。該法見于《素問·三部九候論》。創(chuàng)立這種方法者認為人身的脈氣應于天地之至數,故把分布于人體頭部、上肢、下肢的淺表動脈分成三部:上部診頭面動脈以候頭角、口齒、耳目之氣,中部診手部動脈以候肺、心、胸中之氣,下部診股或足部動脈以候肝、脾、腎之氣。每部之中又各選取三處脈動較顯著之處作為診脈部位,即上部兩額角動脈(候頭角)、兩頰動脈(候口齒)、兩耳前動脈(候耳目),中部手太陰動脈(寸口,候肺)、手少陰動脈(神門,候心)、手陽明動脈(合谷,候胸中),下部足厥陰動脈[五里(上)或太沖(下),候肝]、足太陰動脈[箕門(上)或沖陽(趺陽,下),候脾胃]、足少陰動脈(太溪,候腎),各稱為天、地、人三候,合稱三部九候。正常人三部九候的脈氣互相協(xié)調,"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三部九候論》),一候不相應則病,二候不相應則病甚,三候不相應則病危。

          三部九候診脈法雖然比十二經脈遍診法有所簡化,但仍比較繁雜,而且必須觸按人身多個部位,特別是下部股內側部位,在古代頗有褻瀆之嫌,于診婦女病時尤為不便。于是診脈方法又經過再一次變革,產生了人迎、氣口(寸口)診脈法。《靈樞·終始》、《禁服》等篇論述了這一診脈方法。該法是在陰陽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比三部九候法進一步簡化?!督K始》篇謂:"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余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靈樞·禁服》謂:"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來俱往,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人迎是喉結兩旁頸動脈搏動處,為足陽明胃經所行之部位,主候三陽之氣,其脈獨盛,病在外、在三陽之腑;脈口(氣口、寸口)指兩手橈動脈搏動處,為手太陰肺經動脈,主候三陰之氣,其脈獨盛,病在中、在三陰之臟。

          人迎、氣口診法本來已經頗為簡便易行,但在臨床實踐中仍覺不切實用。原因可能為人迎診脈部位臨近咽喉要害之處,病人對該按診部位常有疑慮抵制情緒而不愿接受診查。為了適應病人需求,醫(yī)家通過臨床研究,提出了獨取寸口診脈法。《靈樞·經脈》篇謂:"經脈者,常不可見,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素問·經脈別論》謂:"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素問·五藏別論》則對這一診脈法的原理作了更深刻的論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yǎng)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應該說,獨取寸口法是在人迎、氣口診脈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簡化而成,其理論依據是氣口為手太陰肺經之動脈,肺朝百脈,"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而變見于氣口",故診察寸口脈可知臟腑經脈氣血的病變及胃氣的有無盛衰。但《內經》獨取寸口診脈法尚處于初始階段,僅從其浮沉部位及具體脈象候四時五臟平應指出的是,上述四種診脈方法雖然有先后更替、沿革關系,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尚并存于世而為不同醫(yī)家所采用?!秲冉洝酚涊d了這些診脈方法,既說明該書是對先秦至漢初醫(yī)學文獻的集結和整理,亦說明整理者認為這些診脈方法在當時仍有應用或參考價值。再考諸其他醫(yī)學文獻,馬王堆出土帛書所載的是遍診十二經脈診法;而《史記·扁鵲倉公傳》載倉公診脈,"切其太陰之口"、"右口",可知其已用獨取寸口診法;但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有"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之說,且原文中亦多處提及按診趺陽脈的診病方法,可見張仲景診脈雖以獨取寸口法為主,但仍兼采用三部九候診法。 從上述診脈方法的發(fā)展、沿革,可以得到如下啟示:中醫(yī)學術的價值是服務于臨床,任何學術理論的發(fā)展和技術方法的創(chuàng)新,都因順于臨床診治疾病的需求。因此,只有中醫(yī)臨床實踐才是促進中醫(yī)學術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真正動因。

          2 從《內經》看針灸取穴方法的沿革和發(fā)展

          針刺和灸焫都是具有悠久歷史的中醫(yī)治病方法。早期的針刺器具是砭石,而灸焫的器材則是燃燒的草木或經火烘烤后的溫熱石塊(陶片)等,因此刺灸常直接作用于病痛部位,即"以痛為腧",后世稱為"阿是穴"。隨著治療經驗的積累,醫(yī)者發(fā)現了人體上的某些特定的部位具有比較顯著的針灸效應和治療效果,于是出現了兩種確定針灸部位的不同方法:刺灸腧穴法和刺灸經脈法。

          刺灸腧穴法是一種只考慮刺灸的特定點--后世稱為腧穴,而不考慮經脈的刺灸定位方法。這種方法應該是"以痛為腧"刺灸方法的直接發(fā)展,是對某些經過治療實踐證明有效的特定點(腧穴)的確認。而針刺器具如骨針、青銅針以至鐵針的發(fā)明,及艾絨之用于灸焫,則是促進這一針灸定位方法形成的客觀條件?!秲冉洝分胁簧倨螺d述了這種針灸定位方法,如《素問》中的《水熱穴論》、《骨空論》、《氣穴論》及《靈樞·熱?返繞啻翁岬降?熱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靈樞·四時氣》所言之"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痏;風水膚脹,為五十七痏",取穴當與此同),雖然其中所提及的腧穴,不少位于十二經脈之中,但均按體表或解剖結構定位而不提及所屬的經脈,如《素問·骨空論》:"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兩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同樣,《靈樞·五邪》論邪在五臟的刺治方法,所選取的腧穴雖然亦在相應的經脈上,但同樣只言及穴位名稱而未提及所在經脈。說明這種針刺方法只是考慮體表部位的特定點,而尚未考慮經脈的循行走向及其主治功效。

          篇6

          1 對比中西醫(yī)診法,突出中醫(yī)診法特色,博采二者之長

          中醫(yī)的診法是望、聞、問、切;西醫(yī)的診法是望、觸、叩、聽。由于歷史條件的原因,中醫(yī)與西醫(yī)診斷學的理論完全不同,但同用于診斷疾病,有共同之處,也各有所長與不足。中醫(yī)望診與西醫(yī)望診比較,中醫(yī)望診內容豐富,尤其望舌最具特色,對舌質、舌苔的變化研究詳盡,中醫(yī)望舌對推斷邪氣的性質、病位的淺深、邪正的盛衰、病勢的進退等具有重要意義;西醫(yī)望舌內容很簡單,主要觀察伸舌是否居中,舌體活動是否自如等。中醫(yī)的另一特色是脈診,內容豐富,歷代醫(yī)家著述頗豐。脈診可辨別病證的部位、性質、進退及邪正盛衰; 西醫(yī)主要是數脈搏了解搏動次數的多少,節(jié)律是否一致。辨證論治是中醫(yī)的特色和精華,講究全面地、動態(tài)地分析、診治病證,這是西醫(yī)所無法涉及的。西醫(yī)診病的客觀性有其特長,如西醫(yī)的聽診勝于中醫(yī)的聞診,西醫(yī)的實驗室檢查更是中醫(yī)所欠缺??梢姸吒饔兴L,亦各有不足。中西醫(yī)結合專業(yè)的中醫(yī)診斷學教學應該突出中醫(yī)診法特色,博采二者之長,豐富和發(fā)展中醫(yī)診斷學教學內容。

          2 結合臨床病例,加深學生理解

          單純地講診斷理論,學生常感到枯燥無味,學生普遍地對臨床病例有濃厚的興趣,故在講課的過程中穿插講解一些病例,用典型的病例闡明深奧的醫(yī)理,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講授真熱假寒時,結合臨床常見的高熱病人,由于高熱引起末梢循環(huán)障礙,常見四肢發(fā)涼,熱勢越高四肢血液循環(huán)障礙越重,手足越涼,此即為中醫(yī)的熱深厥深,真熱假寒。若治療得當,高熱得退,氣血通達于四肢末端,則四肢反而轉溫。講授虛實轉變時,常以乙肝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變化為例,乙肝初期病人嘔惡、腹脹、便黃,苔黃膩,脈弦數,多為濕熱偏盛,屬實證,病情遷延不愈,久則出現食少、乏力、脈弱,伴有濕熱表現,則由實證轉化為虛實夾雜證;再進一步發(fā)展則轉為虛證。 講授肺病辨證時,結合常見的感冒,病人發(fā)熱,微惡風寒,咽部疼痛,舌苔薄黃,脈浮數,屬風熱表證;過一段時間后,邪氣在表不解內傳入里,病人出現發(fā)熱惡熱,咳嗽,吐黃稠痰,即為痰熱壅肺的里證,即是由表入里。 這樣既講清了證型,又進一步闡明了表里關系。

          3 利用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進行形象化教學

          中醫(yī)診法的直觀性強,缺乏客觀指標,語言描繪往往不能準確表達臨床表現,如癥狀、體征、舌象、脈象等,教師很難用語言形象生動地把各種病證變化展現在學生面前。所以教學以講授式的方法,學生聽起來似懂非懂,枯燥乏味。中醫(yī)診斷分析中存在許多抽象難以明了之處,如脈診、辨證等內容,單純通過理論教學,很難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診療技能。 故在中醫(yī)診斷學教學中配合幻燈投影片、錄像片等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及實驗等多媒體組合,合理采用多媒體教學,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實踐證明,多媒體教學方法和手段對提高教學效果和培養(yǎng)人才素質均具有重要作用。

          4 循序漸進抓規(guī)律,前后呼應抓要點

          隨課程的講授進度,引導學生循序漸進找規(guī)律,前后呼應抓要點。如病性辨證中虛證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證,這些典型的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的癥狀與體征,結合某一臟腑功能失調的癥狀與體征,則可辨證為某一臟腑虛證,如氣虛的典型癥狀兼有心功能失調的癥狀與體征為心氣虛證;兼有肺功能失調的癥狀與體征為肺氣虛證;兼有脾功能失調的癥狀與體征為脾氣虛證等。血虛的典型癥狀兼有心功能失調的癥狀與體征為心血虛證;兼有肝功能失調的癥狀與體征為肝血虛證等。陰虛的典型癥狀兼有心功能失調的癥狀與體征為心陰虛證;兼有肺功能失調的癥狀與體征為肺陰虛證;兼有肝功能失調的癥狀與體征為肝陰虛證;兼有腎功能失調的癥狀與體征為腎陰虛證;兼有胃功能失調的癥狀與體征為胃陰虛證等。陽虛的典型癥狀兼有心功能失調的癥狀與體征為心陽虛證;兼有脾功能失調的癥狀與體征為脾陽虛證;兼有腎功能失調的癥狀與體征為腎陽虛證;兼有胃功能失調的癥狀與體征為胃陽虛證等。這樣則把所有臟腑虛證都掌握了。

          5 加強實踐教學,強化診斷技能

          《中醫(yī)診斷學》的理論性、實踐性很強,熟讀其內容不如臨證實際操作,強調臨床實踐在學習中醫(yī)診斷學中的重要意義。比如什么是血淤證?什么是血虛證?怎樣才算是滑脈、弦脈等? 這些僅憑口頭上講,書本上看,很難完全掌握,只有從具體的病人身上觀察與切脈,才能體會到,才能記憶牢。所以要鼓勵學生早接觸臨床,多參加臨床實踐,多接觸病人,指導學生正規(guī)操作,反復練習。 臨床見習要選擇常見病為主,如感冒、咳喘、腰腿痛等,針對具體的病人通過四診收集病情資料到辨證思維,再到病案書寫等全過程,給學生一 一演示, 待學生掌握操作步驟和方法后,再放手讓學生操作,觀察他們診治疾病的過程,發(fā)現不當之處及時糾正。這樣不僅加深了對書本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而且鍛煉了四診、辨證和病案書寫的基本功,培養(yǎng)了學生嚴謹的學風和高尚的醫(yī)德。

          篇7

          脈診是中醫(yī)學中最具特色的診斷方法之一,它對識別疾病的病位和病性、推測疾病的病因和病證、判斷疾病的進退和預后,都具有重要意義。由于中醫(yī)脈象其概念本身較籠統(tǒng),具體的判別標準較模糊,對一些脈的脈象表現又存在爭議,缺乏客觀判定標準,影響了臨床診脈的準確性,診脈時分歧較多,常因醫(yī)生診斷不同,同一病人的脈象診斷也有不同。這不但成為某些人指責中醫(yī)脈診不科學的口實,而且使一部分中醫(yī)認為脈診無用,對脈診失去信心。因此,脈象規(guī)范化、標準化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由于眾多醫(yī)家對于某些脈的脈率說法不一,脈率的規(guī)范化、標準化問題值得注意。

          28 脈中,脈率出現異常的有遲脈、緩脈、數脈、疾脈等。對數脈脈象的描述,最早見于《脈經》,曰:“去來促急”,又有夾行小注曰“一曰一息六七至,一曰數者進之名。”這個六七至道出了數脈的特點,爾后歷代脈學書多是以一息六至作為規(guī)范的,如《瀕湖脈學》曰:“數脈息間常六至?!钡珨得}的脈率在一息六至的基礎上亦應有一定的變動范圍,有不少醫(yī)家注意到了這一點。如《難經集注》曰:“去來急促,一息過五至,名數也?!薄睹}如》曰:“數者脈息輻輳,六至以上?!焙髞砑裁}從數脈中分出,一息七八至為疾脈,數脈的脈象應該很清楚了,古人的這些認識已經為數脈脈率的規(guī)范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可令人遺憾的是,至今對此仍是說法不一。如國家“十五”規(guī)劃教材《中醫(yī)診斷學》認為一息五至以上不滿七至為數脈,脈搏 90 ~ 130 次/min[1],而國家統(tǒng)編五版教材《中醫(yī)診斷學》和 21 世紀課程教材《中醫(yī)診斷學》則言一息五至以上為數脈,脈搏90次/min以上[2,3],此外,還有人認為數脈的脈率在96 ~ 120次/min之間[4],這就讓人感到莫衷一是了。仔細分析,一息五至以上為數脈的說法不確切,因為一息七八至為疾脈這已得到公認,就連這兩本教材本身也是這樣寫的[2,3],而一息七八至也屬于一息五至以上,那么它到底該算是哪個脈呢?這就把數脈與疾脈的脈象搞混了。因此,綜合古今文獻和臨床實際情況,數脈為一息五至以上不滿七至的說法應該是準確的。

          對疾脈的脈率,古今看法較為一致,均認為是一息七八至?!对\家樞要》曰:“疾,盛也,快于數而疾。呼吸之間,脈七至八至”?!对\家正眼》曰:“疾為急疾,數之至極,七至八至,脈流搏疾”。國家“十五”規(guī)劃教材《中醫(yī)診斷學》認為一息七八至為疾脈,脈搏140 ~ 160 次/min[1],而 21世紀課程教材《中醫(yī)診斷學》則言一息七八至為疾脈,脈搏 140 次/min以上[2]。但是,我們必須考慮到,一息超過八至的脈盡管在臨床上出現得很少,可并不是絕對沒有,如《難經》云:“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絕,此至之脈也”,《察病指南》亦云:“一呼一吸脈六至者曰數,為始得病,七至者曰極,八至者曰脫,九至者曰死,十至者曰墓,沉細者困在夜,浮大者困在晝,十一十二至者曰死,沉細夜死,浮大晝死,此為陽病之至脈也,故曰陽病脈數?!倍@樣的脈并沒有相應的脈名,由于其臨床意義與疾脈一樣,可以將其歸入疾脈,因此我們認為,疾脈的脈率定為一息七至以上、脈搏140次/min以上可能更為合適。

          結脈的脈率,也有須加以規(guī)范之處。記載結脈脈象最早的書籍是《難經》?!峨y經·八十一難》曰:“結者,脈來去時一止無常數,名曰結也”,至于結脈的脈率,文中沒有提到。直到東漢,張仲景認為結脈的歇止是緩中一止,《傷寒論·辨脈法》云:“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薄睹}經》亦云:“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薄度付U》云:“結脈遲中止,陽微一片寒?!眹摇笆濉币?guī)劃教材《中醫(yī)診斷學》和21 世紀課程教材《中醫(yī)診斷學》皆認為結脈的脈象是脈來緩慢、時有中止、止無定數[1,2]??梢娊Y脈脈來緩慢而有不規(guī)則的間歇的脈象得到公認。但結脈脈來緩慢到底是指一息四至的“緩”還是指一息不足四至的“遲”,它的脈率到底是 60 ~ 70 次/min,還是70次/min以下或者是60次/min以下,卻說法不一?!痘钊藭贰稙l湖脈學》《診家正眼》《醫(yī)學心悟》《醫(yī)宗金鑒》《脈法統(tǒng)宗》等都說結脈是緩而時一止,《診宗三昧》《脈理求真》《診脈三十二辨》《脈如》等書則認為結脈是遲緩而時一止,《脈語》《通雅·脈考》《三指禪》《醫(yī)學實在易》《中國醫(yī)學大辭典》等書則認為是遲而時一止。這些不同的表述容易讓人困惑,因此也有必要對此作出規(guī)范。筆者認為,結脈的緩慢應理解成慢于正常脈象,脈來一息四至或一息不足四至,即70次/min以下,時有中止,止無定數,即為結脈。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現在一般認為,正常脈象一息四到五至,脈搏72~80次/min ;一息超過五至以上為數脈或急脈,脈搏90次/min以上。那么,如果脈搏為81~90次/min,脈率是否正常,這算是什么脈象呢?對此未有明確說法。因此也有必要由專家研討對此作出規(guī)范。

          某些常見脈脈率不規(guī)范的問題,不僅不利于脈診的教學和臨床應用,它還影響到脈診的科學研究。因此,應盡快組織全國相關領域的專家,在對古代醫(yī)學文獻全面整理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脈診研究成果,提出各脈規(guī)范的脈率標準,以促進脈診的普及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朱文鋒,莊澤澄,吳承玉,等.中醫(yī)診斷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115.

          篇8

          麥肯基力學診療技術是國際康復界較為公認的治療痛性脊柱疾患的技術,其診斷主要為其獨特的治療理論服務的,二者有極強的相關性。推拿博士王艷國提出:中醫(yī)推拿可借鑒麥肯基技術成功經驗進行發(fā)展。可以說,王博士清楚地看到了中醫(yī)推拿的奇怪現狀,現代醫(yī)學診斷標準和傳統(tǒng)手法治療的畸形結合,并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建立起適應推拿學科特色的相關疾病診療體系,使其診斷真正指導并服務于臨床??烧娴男枰⑿碌耐颇迷\療體系嗎?在現代醫(yī)學診斷標準和傳統(tǒng)手法治療的畸形結合之前,難道就沒有體系嗎,以前的體系是不是真的過時了呢?我相信我們祖先的智慧,相信我們推拿前輩早已經解決我們自認為問題的問題!其他不敢說,至少一指禪推拿里就有這樣的解決方案。答案也簡單,中醫(yī)診斷標準和推拿手法治療相結合。

          一指禪推拿前輩朱春霆老先生在其學術經驗集中,即再三強調四診合參,辨證取穴,有是癥用是穴,突出一指禪推法及“推拿理法方案的一致性”,是典型的中醫(yī)辨證施治體系。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診療體系,將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臨床療效,故朱老一指禪手到病除,能起沉病痼疾,名揚杏林,難道不是最有力的說明嗎!不是沒有,只是大家淡忘了。

          中醫(yī)望聞問切四診,是中醫(yī)特有的疾病信息收集方法,簡單方便有效,而且無以倫比,與中醫(yī)治療方法一脈相承,相得益彰。中醫(yī)的診療體系至少經過幾千年的歷史考驗,生命力之強大由此可見。有什么可以懷疑,有什么理由放棄!現代醫(yī)學診斷標準和傳統(tǒng)手法治療的畸形結合,彼此無法真正契合,結果只能是治療適應癥的縮小,療效的每況愈下,最終導致中醫(yī)推拿的沒落。這么辦,回頭是岸!中醫(yī)推拿必須堅持中醫(yī)診斷和推拿手法有機結合,才是正途。

          具體來講,分三個方面:

          1,提升四診技能:望、聞、問、切,至少要精一門,再參詳其他,方能較為準確、全面地收集疾病信息。《黃帝內經》中將四診稱為“神圣工巧”,筆者私下認為“巧”有捷徑之意,相對而言,切診是最易提升的技術。推拿醫(yī)生最應在此下功夫,也最易得益。

          切診包括脈診和按診。誠然,脈診功夫提升需要較長的臨床積淀,除了學習、實踐,更需要個人的感悟。但脈象的虛實還是比較容易區(qū)分,可以初步判斷患者全身體質的虛實。更為重要的是,按診是所有中醫(yī)推拿醫(yī)生能夠掌握并且必須掌握的技能。臨床物理檢查必須通過手來完成,故手感非常重要。按診完全能做到疾病的定位、定量。定位,必須明白疾病侵犯的部位;定量,準確把握按診時手感及患者感受。

          2,辨證方法:中醫(yī)辨證部分最見功力。一般中醫(yī)內科多用臟腑辨證,中醫(yī)推拿用經絡辨證實用性更大。這里必須強調,辨證與四診幾乎是同時完成,這里只是為了方便理解,才分別表述。

          經絡辨證是在四診基礎上進行疾病經絡定位及定性。一般患者主述及按診之后即能明確犯病部位,只需依據經脈循行部位即能經絡定位。根據按診時手感及病患感受即可進行定性,虛證實證必須明確。如:小腿前外側酸痛,按之皮膚松弛,肌張力低,甚至有條狀凹陷感,喜按喜暖,即可判定胃經虛寒。

          3,手法施治:辨證準確,施治就方便。無非“實者瀉之,虛者補之”。明確經絡虛實,通過兩部分實現補瀉。

          (1)經絡腧穴補瀉:①穴位本身補瀉:取補穴如,膏肓、三里、關元等;取瀉穴如,太沖、合谷、陽陵等。②配伍補瀉:經絡腧穴的五行生克補瀉,如胃經虛取解溪,實則取歷兌等。

          (2)手法補瀉:推拿手法可以通過輕重、隨迎、方向、頻率等變化來實現補瀉。筆者認為,補益手法中,一指禪推法第一;疏瀉手法中,扳法最甚,此法見效最快,傷人最大,“開人關節(jié),走人元氣”并非虛言,非實證莫輕易出手。

          中醫(yī)推拿中四診、辨證、施治是一體,四診和辨證屬診斷,施治屬治療。四診當中有辨證,辨證當中有四診,治療中有診斷,診斷中有治療,只有真正融為一體,才能給患者真實的利益。

          典型案例

          患者徐某某,男性,80歲,2009年9月23日初診。主述:左足大趾麻木1月余,時有雙髖酸,左腹股溝抽筋感,左肘內側痛、涼感,脈弱滑,舌淡黯。治療方案,滾法施于肝膽脾胃腧,肘按左側足三里,一指禪推左大都、曲泉。2009年9月25日二診,左足大趾麻略輕,余癥消,脈滑略數,舌淡黯。治療同上,重點推左大都,另囑飲食清淡。2009年9月28日三診左大足麻輕明顯,脈弱滑,舌黯紅。治療同上。

          該病例辨證思路,左足大趾麻木,是肝經脾經起始點,顯然升發(fā)之氣不夠,當屬虛證。時有雙髖酸,左腹股溝抽筋感,亦是肝經不足之癥。左肘內側痛、涼感,當屬心經不足,應是肝木不升,難以生心火所至。故取肝膽脾胃腧、三里,以補益肝脾,取曲泉、大都以提升肝脾之氣。診斷明確與治療合理,診療一體,自然療效顯現。

          結束語

          篇9

          [中圖分類號] R241.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9(b)-0194-03

          Research situation of diagnostic method of sublingual vessels and disease related with blood stasis syndrome

          PAN Ying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iwan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Guangzhou 510150,China

          [Abstract] Diagnostic method of sublingual vessels is a diagnostic method of understanding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human body observing sublingual longitudinal two main vein and its branches and peripheral vascular morpholog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nd diagnostic method of sublingual vessels i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motherland medicine and is chief component of tongue inspection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CM to provide the important basis for deficiency and excess of zang-fu,prosperity and decline of qi and blood of human body,diagnosis,prediction,prognosis of disease,usually,two purple veins of both sides sublingual lacing is called collaterals and fine vessel is called winding.The related literatures and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ion of diagnostic method of sublingual vessels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for nearly 20 years is reviewed now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agnostic method of sublingual vessels and disease related blood stasis syndrome(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diabetes,cancer,gynecological diseases and so on).

          [Key words] Sublingual vessels;Blood stasis syndrome;Diagnosis of related disease;Review

          舌下絡脈診法歷史悠久,是通過觀察舌下絡脈的形態(tài),判斷人體血氣運行是否通暢以及瘀阻程度的一種古老診斷方法。舌下絡脈即舌下淤筋、舌下脈、舌脈等。現代醫(yī)學稱之為舌腹面靜脈、舌下小血管,是舌下靜脈的分支。

          現在舌下絡脈已作為新指標應用于臨床中血瘀證的相關診斷?,F就舌下絡脈與血瘀證相關疾病的診斷作一綜述。

          1 舌下絡脈診法的源流與絡屬關系

          舌下絡脈診法最早起源于《黃帝內經》,稱其為“舌下兩脈”“足少陰舌下”“廉泉”等,并將舌下絡脈總病機概括為“經絡凝澀,結而不通“,邪入絡則“絡脈盛而色變”[1]。針刺舌脈放血治療瘧、心病、狂、憂恙無言等,以“盛”作為粗張施術指征[2-3]。晉代以后將其發(fā)展為診法,葛洪用此診法以預測虐黃病情的淺深,并提出“病已深,應看其舌下兩邊,有白脈彌彌處,蘆刀割破之,紫血出數升亦歇”[4]?!皬洀洝币鉃槌溆枬M粗張,是病情深重、病毒深入的表現。隋朝巢元方將舌下絡脈的變化,即絡脈青黑色以及充盈飽滿粗張,作為診斷噤黃的必備體征之一[5]。在預測難產的醫(yī)籍中,《醫(yī)心方》最早用于預測難產母子的診斷。

          舌下絡脈即舌下兩根靜脈,其經脈與臟腑氣血尤其是心肝有直接關系?!笆稚訇幮慕浿畡e系舌本”“舌為心苗”“足厥陰肝經絡舌本”“足少陰腎經類舌本”“足太陰脾經連舌本散舌下”,手太陰肺經雖無絡脈所系,但肺系上通咽喉連于舌,因此,各臟腑氣血通過經絡皆上通于舌[1]。

          2 舌下絡脈的現代醫(yī)學研究

          舌下絡脈位于舌腹面,是舌下靜脈的分支,正常人舌下靜脈若隱若現,紋理清晰,多為線狀或條狀,欠飽滿、不充盈,少分支或無分支。舌下靜脈如表現充盈怒張、顏色加深,或迂曲隆起,或呈囊柱狀、粗支狀,或變長變寬時,則為病理現象。

          根據現代醫(yī)學的最新研究,舌下絡脈壓力升高,可使血液流變學和動力學發(fā)生改變,舌血流量增多,瘀血、缺血等出現程度不同的靜脈怒張甚或側支靜脈瘀血點,陳群等[6-7]是從現代病理學角度研究舌脈變化的,探討舌下絡脈異常的變化機制,從而發(fā)現血液流變學、生物學、微循環(huán)、末梢血象、免疫學及舌質等方面的變化,微循環(huán)的改變,是紅細胞聚集和形態(tài)的改變,表現為緩粒流、線粒流、斷粒流等,舌尖微循環(huán)還可見管襻增多,隨著舌脈的異常發(fā)展,血液也漸呈高濃縮狀態(tài)。

          3 瘀血證與舌下絡脈的變化特征

          血液流變學研究,李白羽等[7]從中醫(yī)對血瘀的認識出發(fā),認為祖國醫(yī)學所指的“血”,相當于現代醫(yī)學中的血液循環(huán),而中醫(yī)學所指的“血瘀病”,即是血液循環(huán)障礙,尤其是微循環(huán)障礙及其他所致的病理變化,證明了血液流變學及檢測與中醫(yī)“瘀血證”的有機聯(lián)系。

          舌下絡脈診法可作為觀察人體臟腑、氣血、津液盛衰和瘀暢的指征,其變化與血瘀程度密切相關,對診斷瘀血證有重要意義,王媛等[8-9]的研究顯示舌下絡脈粗長,血管迂曲或囊泡,細絡血瘀。舌下絡脈粗張是指靜脈主干外徑增寬,細胞瘀血,為瘀血擴張的微小靜脈血管腔內常見的紅細胞聚集,管壁可見內皮細胞增生擴大,主要為微循環(huán)障礙的一種表現。柴雅倩[10]對舌下絡脈瘀血曲張者作研究,其舌下靜脈曲張顏色、數量與病情、血液流變學等指征呈正比關系,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藥,舌下靜脈曲張的顏色恢復正常,瘀血滲出減少或消失。羅大中[11]認為有瘀血時,舌脈下絡的長短、形態(tài)、顏色等會發(fā)生變化,常見青紫、淡紫、粗脹或絡脈緊束,甚至攣曲、怒張,并有小結節(jié),顯示如舌下絡脈黯紅、青紫、怒張,呈囊柱型者,為氣滯血瘀之證;如舌下絡脈紫黯伴粗長攣曲,為熱壅血瘀或氣滯濕阻瘀血之證。劉梅[9]認為,血瘀證患者舌下絡脈變化程度高于非血瘀證患者。劉占厚[12]對居住在海拔3703米以上地區(qū)的200例藏族、漢族青年進行了舌下絡脈的對比調查,參照王榕平等[13]舌下靜脈的觀察分析,結果顯示,高海拔下的藏族青年和漢族青年的舌下靜脈有非常明顯的差異,體現了高原特有的寒冷、缺氧環(huán)境是血瘀形成的特殊條件,因此,高原環(huán)境下的瘀血證發(fā)病率偏高,舌下絡脈會顯示相應的變化。

          4 臨床常見病的研究

          舌下絡脈診法與血瘀證相關疾?。撼R娪诠谛牟?、高血壓、糖尿病、腫瘤、肝病、婦科等。

          4.1 心腦血管肺系疾病

          根據曹蕊[14]將冠心病患者的舌下絡脈變化比例與正常組作對比得出結果:冠心病組舌下絡脈的變化程度及比例皆比對照組高,隨著病情的發(fā)展,舌下絡脈變化程度也逐漸加重;早期單純高血壓患者舌下絡脈多在正常范圍內,但隨著年齡和病程演變,舌下絡脈呈現擴張、增多、增粗、延長、迂曲,色澤呈深紫等有規(guī)律的變化[15-16],尤其當患者伴心臟或心腦血管損害時,異常率顯著上升,故舌下絡脈異常,可對高血壓病患者心腦血管并發(fā)癥作出早期診斷[17]。冠心病患者的舌質以暗紅或紫黯為主,并伴有明顯的舌下絡脈粗張,甚至攣曲呈瘤樣,形似葡萄粒,色紫黑,可能與患者明顯的高黏血癥及心功能損害有關[17] 。鄭潔等[18]通過觀察86例肺心病患者的舌下絡脈情況,提示舌下絡脈的增粗、迂曲、延長、擴張、色澤等程度變化與年齡病程呈正相關。肖子杰[19]的研究顯示,絡脈瘀阻,腦脈失養(yǎng),長期大腦灌注不足可形成老年獲得性智能損傷綜合征。

          4.2 糖尿病

          袁潔[20]觀察糖尿病患者的舌下絡脈顯示,病情長、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高的患者,舌下絡脈迂曲越嚴重,舌底積分越高,提示舌底瘀血嚴重。黃星濤等[21]觀察糖尿病患者的周圍神經病變,初期只見舌底靜脈變粗、變暗,病久舌底可見瘀斑成片,甚或嚴重的靜脈迂曲。楊亞平等[22]觀察了300例糖尿病患者的舌下絡脈,結果顯示其中288例的舌下絡脈出現不同程度的紫紅、紫黑、絳紫或舌下絡脈曲張,或舌下細小絡脈呈暗紅色或紫色網狀,甚至如紫珠狀瘀血結節(jié)。

          4.3 腫瘤

          邱國欽等[23-26]研究肝癌患者,其舌下絡脈寬度與肝門靜脈系統(tǒng)中的脾靜脈內徑、門靜脈內徑及其血流動力學、甲胎蛋白指標密切相關,為臨床觀察舌下絡脈,并為預測門靜脈高壓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曹德勝[27]則發(fā)現舌下絡脈的異常病理改變,以惡性腫瘤、原發(fā)性支氣管肺癌和消化系統(tǒng)的發(fā)生最為多見,其次為乳腺癌、五官頜面部腫瘤、顱內腫瘤,而在消化系統(tǒng)的惡性腫瘤中,又以原發(fā)性胃癌、肝癌、食道癌最為顯著。隨著原發(fā)性支氣管肺癌的病情加重,舌下絡脈發(fā)生異常的概率也越來越高。

          4.4消化系統(tǒng)疾病

          王嘯等[28]觀察肝硬化舌下絡脈與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的關系,提示舌下靜脈曲張程度與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及門脾靜脈內徑呈正相關,隨舌下靜脈、食管靜脈怒張程度的加重,門脾靜脈內徑增寬,出血危險性會增大。王麗娜等[29-31]觀察了肝硬化、慢性肝病、肝病靜脈血栓的形成、原發(fā)性肝癌共50例的舌脈變化,分析得出舌脈Ⅰ度占18%,Ⅱ度占38%,Ⅲ度占44%,其中一些患者的舌脈寬度達到10 mm以上,有的則迂曲多枝,有的呈葫蘆狀或囊泡狀。韓文等[32]觀察慢性淺表性胃炎及十二指腸球炎的舌下絡脈,發(fā)現舌下絡脈正常者40.7%患胃炎,同時患有十二指腸球炎和胃炎的僅有19.1%,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迂曲和充盈延長。

          4.5婦科

          梁文娜等[33]分析研究的54例圍絕經期綜合征女性中,腎陰虛和腎陰陽兩虛型患者的舌下絡脈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異常,說明兩型在一定程度上與血瘀相關。區(qū)綺云[34]也對25位子宮肌瘤患者、85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和30位健康人的舌象進行觀察,結果顯示除了患者與與健康者的舌像有明顯差異外,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舌背瘀血舌象的病理變化類似,但不同證型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舌下絡脈與對照組及子宮肌瘤組的差異顯著。

          5結語

          舌下絡脈診法在臨床上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尤其對血瘀證的輔助診斷,病程的轉歸,治愈情況的深淺起重要作用,盡管舌下絡脈診法不是一項特異性的診斷指標,但舌下絡脈的異常對臨床上疾病的診斷仍有一定的指導作用,隨著大量的研究證實,舌下絡脈診斷將被更多的醫(yī)者所接受,應加大對其的研究力度。

          [參考文獻]

          [1] 李乃民.中國舌診大全[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5:1025-1212.

          [2] 靳士英.舌下絡脈診法的基礎與臨床研究.[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8:80-81.

          [3] 靳士英.舌脈診法傳統(tǒng)理論的探索[J].中醫(yī)雜志,1995,36(1):9.

          [4] 區(qū)綺云.應用DME方法探討舌下絡脈診斷血瘀證的準確性[J].甘肅中醫(yī),2007,20(8):8-9.

          [5] 李壽山.初論“舌下絡脈”診法在臨床上的應用[J].新中醫(yī),1982,14(5):4-6.

          [6] 陳群,王靜,路艷,等.中醫(yī)舌診的現代研究概況[A].全國第十二次中醫(yī)診斷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

          [7] 李白羽,岳小強,高靜東,等.舌下絡脈診法的臨床研究進展[J].江蘇中醫(yī)藥,2009,41(6):78-80.

          [8] 王媛,楊亞平.舌下絡脈的觀察研究方法概述[J].中醫(yī)藥導報,2010, 16(5):125-127.

          [9] 劉梅.五臟瘀血舌象共性特征和舌圖像數字處理技術及診斷規(guī)則提取的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8.

          [10] 柴雅倩.基于數據挖掘技術的瘀血舌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8.

          [11] 羅大中.數字舌圖色標準化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8.

          [12] 劉占厚.高海拔地區(qū)健康藏漢族青年舌下絡脈比較分析[J].高原醫(yī)學雜志,2002,12(1):62-63.

          [13] 王榕平,陳利銘,林寶桑,等.1463例正常人舌下靜脈觀察分析[J].福建中醫(yī)藥,1986,17(5):39.

          [14] 曹蕊.冠心病患者中醫(yī)舌象與冠脈病變程度及生化指標的相關性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0.

          [15] 王發(fā)渭,劉毅,王治寬.高血壓病患者舌下絡脈的對照觀察[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4,12(4):455-457.

          [16] 劉乾,于幼梅.400例高血壓病人舌下絡脈觀察分析[J].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1991,14(1):36.

          [17] 史琦,陳建新,趙慧輝,等.212例冠心病患者舌下絡脈征象與中醫(yī)辨證關系的研究[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34(12):855-859.

          [18] 鄭潔,洪廣祥,徐友妹,等.肺心病患者舌下絡脈變化的臨床分析[J].江西中醫(yī)藥,2008,39(6):30-31.

          [19] 肖子杰.老年性癡呆患者的舌象與舌下絡脈特點[J].福建中醫(yī)藥,2009,40(3):33.

          [20] 袁潔.糖尿病舌下脈絡觀察200例[J].中外婦兒健康,2011,19(6):10-11.

          [21] 黃星濤,林琦,曾露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舌下絡脈變化的臨床分析與震動感覺閾值測定[J].光明中醫(yī),2012,27(7):587-588.

          [22] 楊亞平,岳沛平,申全宏,等.300例糖尿病的舌象研究[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7,13(6):338-339.

          [23] 邱國欽,羅鵬飛,陳玉強.原發(fā)性肝癌合并靜脈癌栓介入治療的現狀[A].中國(第七屆)腫瘤微創(chuàng)治療學術大會暨世界影像導引下腫瘤微創(chuàng)治療學會成立籌備大會匯編[C].2011.

          [24] 趙潔,蓋國忠.舌下絡脈與肝癌患者甲胎蛋白、甲胎蛋白異質體3、高爾基體蛋白73的相關性研究[J].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12,135(4):263-265.

          [25] 呂書勤,鄧偉哲,岳小強.188例原發(fā)性肝癌患者舌下絡脈與門靜脈血流動力變化的相關分析[J].江蘇中醫(yī)藥,2009,41(12):15-17.

          [26] 鄧偉哲,郎慶波,凌昌全.原發(fā)性肝癌異常舌下絡脈的特征與門靜脈血流動力學變化相關性研究[A].首屆國際中西醫(yī)腫瘤研究論壇論文專輯(2008)[C].2008.

          [27] 曹德勝.中醫(yī)舌質與腫瘤的相關性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0.

          [28] 王嘯,趙文霞.肝硬化舌下絡脈與食管胃底靜脈曲張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4(316):9.

          [29] 王麗娜.不同門脈高壓模型犬的舌下絡脈特征及其形成機制研究[D].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2011.

          [30] 趙文霞,王振靜.肝硬化患者舌下絡脈與門脈血流動力學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醫(yī)學報,2012,27(1):98-100.

          [31] 張治國,楊杰,張智,等.舌象與肝病關系臨床研究集析[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0,21(4):103.

          [32] 韓文,李杰,趙成忠.慢性淺表性胃炎和十二指腸球炎舌下脈觀察分析[J].浙江中醫(yī)雜志,1995,30(10):463.

          篇10

          關于腹診的最記載當屬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饵S帝內經》、《難經》為中醫(yī)學腹診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為后世腹診的發(fā)展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據筆者統(tǒng)計,涉及腹診的條款250條有余,《內經·脈要精微論篇》已有:“知內者,按而紀之?!薄端貑枴じ怪姓摗吩唬骸安∮猩俑故?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曰伏梁……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薄鹅`樞·水脹篇》曰:“腸覃何如……寒氣客于腸外,與衛(wèi)氣相搏,氣不得營,因有所系,癖而內著……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比绱司愿乖\為依據,對多種疾病作出診斷。

          至漢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對腹診論治做了全面的論述,其中包括腹部不同部位及表里的腹診方法,并和臨床證修建及其它診斷方法(如脈診〉等相結合,進行客觀地綜合分析,開創(chuàng)其腹診論治的先河,在原文的397條中,涉及用腹診多達140多條,占全書1/4以上,如胸滿、胸中窒、胸脅苦滿、心動悸、心下悸、心下痞、心下痞硬、腹中寒、腹中痛、腹脹如水狀、少腹?jié)M、少腹拘急等等,其論述過程中有證、有方,除了對中醫(yī)腹診的發(fā)展,更是中醫(yī)“辨證“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后來隨著腹診的應用,諸多醫(yī)家不斷的發(fā)展完善。晉代葛洪《肘后方》有“胸脅腹內絞急切痛,不可抑按”。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全書67個病癥,1729個病候,也將腹診反泛應用于內、外、婦、兒等病癥中。唐代《千金要方》、《外臺秘要》,也有不少的記載。成無已《傷寒明理論》曰:“大抵看傷寒,必先觀兩目,次看口舌,然后從心下至少腹以手攝按之,覺有硬功夫滿者,則當審而治之?!崩顤|垣《脾胃論》和朱丹溪《丹溪手鏡》等對腹診也略有論述。明末吳又可《瘟疫論》中也有關于腹診病機的進一步完善。清代醫(yī)家俞根初在《通俗傷寒論》中“按胸腹”一節(jié),明確提出了“腹診”一詞。

          2腹診的內容

          腹診本身存在兩種認識,一種是狹義腹診,是指胸腹部的按診(或觸診),僅屬于中醫(yī)四診中的切診內容之一,之前所述清代醫(yī)家俞根初著《通俗傷寒論》述胸腹者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fā)源,若欲知其臟腑何如,則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診?!碑敶t(yī)家葉橘泉認為:“腹診就是望、聞、問、切四診之一的切診。”二是廣義的腹診,是反映中醫(yī)的望、聞、問、切四診在胸腹部的綜合運用,從《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古典醫(yī)籍的記載及臨床運用一看,以切診為主,望、聞、問四診合參。

          《素問·平人氣象論》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隔絡脈,出于左乳下,其動應手,脈宗氣也,按之應手,動有不緊,緩而不急者,寒氣積于胸中也;其動微而不見為不及,宗氣內虧;或動而誚為太過,宗氣外消也。”所以通過察看胸部,按虛里來感知疾病的輕重?!额悩小焸髌吩唬骸拔钢袩?,則消谷、心善饑,臍以下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蓖ㄟ^感知肌膚的寒溫,來把握邪正盛衰及病變的性質?!鹅`樞·百病始生篇》曰:“著于伏沖之脈者,按之應手而動,發(fā)手則熱氣下于兩腹如湯沃之狀?!薄峨y經·五十六難》曰:“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肋下如覆杯,有頭足;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下心;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杯;腎之積,名曰賁豚,發(fā)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彼酝ㄟ^腹診,觸摸脘腹能辨腫塊之形狀、性質,以此來判斷病證?!督饏T要略》曰:“病者腹?jié)M,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通過切腹部,來明確痛處,把握疾病的病變部位及病機?!鹅`樞·厥病篇》曰:“與背相控,差瘛,如從后觸其心……先取京骨、昆侖,發(fā)狂不已,取然谷?!?/p>

          可見腹診內容之豐富,有虛里診、胸腹診、臍診及腹部穴位診等多個方面。方法涉及觸、按、捫、推、探、彈、擊等諸法,與現代醫(yī)學所施用的腹診在方法及目的有所不同,客觀存在,不是為了直接觸知腹部內臟或組織的病理解剖的變化,而是建立在解剖學和中醫(yī)臟腑經絡學基礎之上,以査知氣血水濕在人體分布的情況,從而來測知病變,確定寒熱虛實。

          3腹診的應用

          腹診可以作為一門獨立的診法應用于臨床,但仍不能地究地孤立看待它。可以根據腹診提供的依據,來幫助指導臨床實際應用。如定病位、病性、病程,診治疾病,指導臨床用藥,進一步可判斷預后和轉歸等。

          3.1定病位《諸病源候論·肝病候》曰:“肝氣盛,為血有余,則病目赤,兩脅下痛引小腹?!薄吨T病源候論·小腸病候》曰:“其氣盛為有余,則病小腸熱,焦竭平澀,小腸嗔脹。”《金匱要略》中“肝中風者,頭目眩、兩脅痛”,“積者臟痛也,終不移,聚者腑也,發(fā)作有時,展轉痛移?!薄额悩小っ涀C》曰:“肝臟者,肋下滿而痛引少腹”,“膽脹者,肋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p>

          3.2定病性《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葛亮脹腹大,皆屬于然”,“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吨T病源候論"疝病諸候》曰:“疝者,痛也。或少腹痛,不得大小便;或手足厥冷,繞胳痛,自汗出;或冷氣逆上搶心腹,令心痛;或里急而腹痛?!薄督饏T要略》曰:“病者腹?jié)M,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

          3.3明診斷供鑒別《靈樞·厥病》曰:“真心痛,手足青至節(jié),心痛甚,旦發(fā)夕死,夕發(fā)旦死”?!督饏T要略》曰:“魷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fā)作有時”?!锻\遵經》曰:“至若按其腹……隨手而起,如囊裹水之狀,為水脹”。《醫(yī)宗金鑒》曰:“臍旁左右一筋疼,突起如弦痃證名,僻在兩肋名曰癖”。《靈樞·水脹篇》曰:“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別之”,并對其具體陳述,通過這幾種疾病的相互比較,就能作出診斷?!吨T病源候論》對“腹水、積聚、癖病、霍亂”等,在闡明其共同表現之后,又分而論之。

          3.4指導治療《傷寒論·辨少陽病脈證并治》曰:“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薄督饏T要略·腹?jié)M寒商宿食病脈證治第十》曰:“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3.5辨預后《素問·平人氣象論》曰:“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薄额悩小び癜嫫吩唬骸案姑?、身熱、脈大,是一逆也;腹鳴而滿,四肢清滿,其脈大,是二逆也,如是者,不過十五日而死也矣?!薄督饏T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曰:“膀胱急,少腹?jié)M,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腹?jié)M者難治?!薄吨T病源候論·久心腹痛候》曰:“心腹久痛,冷氣結聚,連年積歲,日月過深,變?yōu)楹?。”以上等論述都表明,某些病變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沙霈F疑難重癥,甚或危癥,在審病時尤其應該重視,以腹診為主,結合四診,來推斷疾病預后,適時給予處理,解除病患疾苦。